image
20210602林世嘉、吳宜瑾、丁威名■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基金會全球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解析第74屆WHA的公衛政治題

第74屆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已於本周一(5月24日)以線上會議方式召開。大會首日的特邀演講,分別邀請瑞士內政部長、法國總統、德國總理、西班牙總理、南非總統、愛沙尼亞總統、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理與東加王國總理致詞,從名單中便可看出現今WHO越趨向與歐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密切合作的治理趨勢。

全球衛生治理角色洗牌中

WHO祕書長譚德塞於開幕致詞提到幾個重要的全球衛生合作:將於德國建立WHO流行病智慧中心、於今年九月啟動位於法國的WHO學院的數位課程平台、已與瑞士簽訂MOU成立WHO BioHub,共享基因、病原體等生物資訊。

由此更可以看到全球衛生從過去以美國為中心(WHO最大捐助者)的治理結構,漸漸轉移到歐洲中心、甚至是去中心、多元化的發展。簡言之,當今全球衛生的變革有幾點特色:多元的行為者、去中心化的治理、去西方/去殖民化。

疫苗保護主義分裂多邊合作

疫苗分配的公平性持續是公衛政治難題,非洲地區、東地中海地區、東南亞地區國家,以多次發言強調「疫苗必須是全球公共財」。先進國的疫苗保護主義分裂了多邊合作的進展,目前非洲國家只有2%的人施打疫苗。當握有疫苗專利的大國,已經開始對低風險族群施打疫苗之際,而貧窮國家的高風險人群仍暴露在危脅當中。

 發展中國家最擔心疫苗的採購和分配從原本規劃由全球募款、公平分配的「群眾募資」COVAX機制,變成先進國家高價搶購、私下訂定雙邊協議的「私相授受」。尤其近日美國與韓國「疫苗換晶圓」的協議,便是對發展中國家最不利的情況。

發展中國家更希望的是新冠疫苗、診斷工具與藥物「智慧財產權的豁免」,該項提案在WTO的討論中有超過100個國家支持,日前美國總統拜登也轉向支持此提案。目前持觀望或反對態度的主要是歐洲國家,認為專利豁免並非是擴大疫苗製造的最好方式,即使專利豁免成案,但中低收入國家仍會面臨生產能力、生產設備與原料短缺的困境,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因應全球疫苗短缺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WHA可望通過一份決議,以承諾協助中低收入國家建立自產藥物疫苗的能力,希望讓窮國擺脫依賴強國進口疫苗藥物的枷鎖。

歐盟力推全球大流行條約

隨著全球衛生的參與者越趨多元,加上前美國總統川普在全球衛生的消極作為帶來的「權力真空」,已讓其他有野心的國家(包含中國)趁虛而入。由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倡議簽訂具約束力的「全球大流行條約」,獲得了25個國家領袖與 WHO祕書長的附議,有望成為全球衛生界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後,第二個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公約。

 在5月25日的會議上,大會同意通過A74/A/CONF./7決議,要求於11月召開WHA特別會議,專門討論《國際衛生條例(IHR)》修訂、簽訂大流行條約等議題。相關討論將會對於全球衛生治理,以及全球未來對抗大流行疫情的管理機制帶來改變。

台灣理應參加WHA

在25日的大會結束前,幾個國家因為雙方政治議題吵得不可開交,韓國與日本因為日本排核廢水的議題爭吵;烏克蘭與俄羅斯因克里米亞半島佔領議題而爭吵;美國指控委內瑞拉代表團是非法政權,委內瑞拉指控美國制裁違反人道;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因恐怖攻擊議題爭論不休。

此外,於大會中,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德國、英國與友邦國家也陸續為台灣被排除在WHA之外聲援,相關友台發言也引起中國不滿,而抨擊WHA不應該處理「政治議題」。然若從前述各種公衛議題的角力與雙雙國家因為特定政治意圖的爭吵,便可了解「政治性」的討論便是WHA的本質,台灣理應參加WHA與WHO,沒有任何理由該被排除在議程之外!

在全球衛生治理重新「洗牌」的局勢中,台灣需以「多元合作」與推動「包容性」作為共同理念,與理念相近國一起重塑全球衛生框架,來讓全球衛生治理的「遊戲規則」更能讓台灣參與、更能讓台灣提供貢獻,以及最重要的,更符合台灣的利益與民眾福祉。

(原文修改自《思想坦克-看第74屆WHA在討論什麼?──全球衛生治理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