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評機構看疫情期間的台灣銀行業表現,「好過後段班,趕不上前段班」,尤其銀行機構是協助政府紓困的主要金庫,且要支援企業高額貸款延後還款的信用損失成本,標準普爾全球評級統計台灣的延期還款占總貸款率約7%,在亞洲四小龍中最高,顯示台灣銀行業的信用品質受疫情影響,正面臨「溫和的惡化」。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1日指出,疫情大流行導致企業營運不正常、貸款和還款失真,成為銀行業近年信用損失的最大來源。
然而,亞太區銀行業有各國政府的龐大紓困資金注入市場,即使各國紓困措施逐步取消,平均「還款延期」部位已經降至系統貸款約5%,相較疫情大流行最嚴重期間低了很多,估計亞太區銀行業應該能安全避免懸崖效應,不過「中疫」的信用損失,仍需要兩年才能夠消化。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賈恩(Sharad Jain)同時檢視包括台灣在內的12個亞太區大型銀行系統信用損失預測指出,去年全球爆發疫情後,亞太各國透過財政、貨幣等多面向政策,支援企業在經濟困難下暫停償還貸款,由於政府出面,大多數國家的信貸損失遠低於信評機構預期的長期平均水準。標普所指的信用損失,主要是針對預期不良貸款的備呆提撥。
其中,亞太區銀行業延期還款占總貸款率,台灣為7%、韓國6%、新加坡3%,香港則是零,台灣銀行業在四小龍中最高。
惠譽也指出,銀行業面對疫情的極大不確定性,紓困和海外曝險,都有可能成為銀行資產品質惡化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