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10329

從「新疆棉」事件看全球經貿風險

 大陸最近爆發「新疆棉」事件,引爆2012年大陸抵制日貨以來,最為劇烈的一場反外商運動,民族情緒驅使之下,聲勢來得極為猛烈,此次涉及的外國企業以瑞典時尚服飾連鎖H&M首當其衝,美國的Nike、德國的Adidas、日本的無印良品、英國的Burberry,還有Converse、PUMA、Uniqlo、Calvin Klein等均遭波及。

 此波從「新疆棉」點火的抵制行動瞬間燎原,表面上是大陸群眾對於外國企業對新疆人權指指點點,干涉中國內政的不滿,不過,我們如果越過表面的愛國群眾與媒體的喧囂,仔細爬梳整個事件的軌跡,恐怕會看到兩個重要的警訊:第一,中美大國博弈,企業淪為政治角力的人質,慘遭兩邊火烤;第二,習近平總書記原本期望6月訪美,以及先前訪日的規劃,在新疆棉事件爆發後,恐怕已經雙雙落空,對中共內政與外交都帶來負面衝擊。

 大陸群眾抵制H&M雖然跟隨在氣氛僵硬的中美安克拉治會議之後,接續中方代表楊潔篪高聲批評美國干涉新疆、香港與台灣事務等中國內政,表面上似乎有時間上一致的邏輯,但是,事件的點火者是中國「共青團中央」在3月24日發出的官方微博具體點名H&M,隨後《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跟進圍剿,還加碼對NIKE等參加「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stitute,BCI)的西方企業,發動全民進行輿論攻擊與購買抵制。

 然而,「新疆棉」不是今年3月才爆發的新議題,而是已經延續多年的老議題。新疆勞改營問題早已存在,大陸官方除了嚴詞否認,事實上也採取具體行動對再教育營的運作做了大幅度的修改,英國與美國海關早在去年就對來自新疆再教育營生產的產品禁止進口,去年9月美國國會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規定除非企業提供明確與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它們的供應鏈裡面無強迫勞動,否則全面禁止進口所有來自新疆的產品。

 但是,具有濃厚政治意圖的《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對跨國企業的運營造成實質的干擾,因此通過後川普總統並未簽署,繼任的拜登也尚未處理,包括此次成為中國大陸媒體抵制對象的Nike、以及蘋果、沃爾瑪等美國企業都還在透過遊說管道,企圖在新的參眾兩院重提修正案。跨國企業對於供應鏈雖然有嚴格的控管,但是過度涉及政治必然引發難以釐清的爭議,則是所有企業都不樂見的。

 同時,H&M早在去年10月就已經發出「不再使用新疆的棉花生產商品、不採購相關原料」的聲明,中國政府雖然不悅,卻沒有立即對該公司進行懲罰或制裁,也沒有對其他參加BCI的外國企業進行實質的審核,中國官方沉默了近半年,才突然訴諸群眾運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青團、中央電視台等官方媒體的猛烈砲火中,一向扮演衝鋒角色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卻發文建議官媒「隔岸觀火」,呼籲「中國官方機構的社交媒體帳號與網友輿論保持一定距離」,顯示北京政府內部與華盛頓相近,都出現鷹派與鴿派激烈對峙的分裂現象。這無疑是給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統治增添困擾,對於營造2021年7月1日中共慶祝建黨100年的主旋律帶來一定的干擾,而原本期望在6月促成的習拜會、乃至已經拖延一年的習近平訪日,恐怕都會在劇烈的群眾衝突與口徑強硬的戰狼外交下,被迫取消。

 外商在中國因為新疆棉事件成為群眾攻擊的對象,淪為政治人質的處境,在大陸的台商體認最深,2018年爆發的中美貿易衝突,大陸台商就已經深陷進退兩難的困局,除了經營挑戰升高,緯創等企業在大客戶的引導下將大陸的組裝廠賣給立訊等競爭陸廠。

 在美國的大陸企業同樣淪為大國政治角力的人質,中興、華為被打為落水狗已經難以挽救,而拜登總統在上周宣布繼續執行川普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總共有227家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其中176家在紐約證交所與NASDAQ掛牌交易,都將面臨下市的命運,處境恐怕比被群眾抵制的H&M更加艱難。

 新疆棉事件的群眾抵制只是表面,過往的群眾運動通常會在政治目的達成之後,由政府引導逐漸落幕,但是這次不只牽涉到中美霸權的角力,更暴露了華盛頓與北京兩邊都已經陷入鷹派與鴿派的劇烈路線鬥爭,導致中美角力擦槍走火的機率更加升高,而已經投入鉅資的企業,甚至包括剛被視為標竿的特斯拉在內,都有瞬間淪為人質、慘遭火烤的風險,中美政治、經濟、貿易、科技、乃至金融脫鉤的態勢已經走上不歸路,這是所有企業領袖與股市投資人,都無法忽視的重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