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1107

陽明大學副校長康照洲:設立產業基金 做大產值規模

image
 ●陽明大學副校長康照洲。圖/顏謙隆

整個生技產業到目前為止,可以說仍處於做夢的階段,很難做實際產值的比較,不過如果將範圍縮小到製藥來看,產值還不滿1千億,也就是台灣1百多家藥廠一家不到10億,就資料來看還集中在前幾家大藥廠,就算是最大的藥廠也只有30到50億的產值,與世界其他國家,甚至是對岸中國大陸比較,我們的製藥產業太分散、太小,缺少競爭力。

 大家應該設立一個目標,如果50億以上才達到一個能量的話,那台灣傳統的製藥產業就必須縮至20到30家甚至更少,產值才有辦法再往前衝。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十年前我曾經提出設立生技製藥合併基金,來鼓勵企業整併,否則以現有的規模來說實在太小、太分散了。

 同樣的模式套到生技產業,也是類似的狀況,長此以往,生技產業很難在未來能發光發熱,這是以產業面來看。

 從法規面來看,各界都提到法規鬆綁,可是法規常落後於現實技術,所以就算鬆了也趕不上,與其說鬆綁法規,還不如說目前我們對法規的概念要整個翻轉;例如,大家一直說我們的臨床試驗一期採用的是IND,其實我們是審查制CTA,而非報備制;報備制就如美國的作法,申請臨床試驗送件主管機關,30天如未得到回覆則代表申請通過,政府必須有充足的理由才能推翻;這代表產業有很大的自由做出任何改變,且責任在產業,而不在政府逐一審查;又如藥事法,最早就是為了學名藥開始的,到碰上新藥、生物藥、基因治療、再生醫療、幹細胞等等,都顯示現行法規不足以應付產業發展,一定要有大幅度的修正才能跳脫原有的框架,另創一個具有自由度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