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705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曾伯楷

台灣政策聚焦智慧廊道暨ITS影像辨識

image
台灣政策聚焦智慧廊道暨ITS影像辨識 圖/新華社

 觀察台灣智慧運輸相關政策,最主要的發展建設計畫分為兩期,第一期為2017至2020年,聚焦交通行動服務(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車與自駕車車聯網、智慧廊道、統合式智慧交通管理(C-ITS,Cooperative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偏鄉公共運輸平台等;AI主要應用於智慧廊道與C-ITS影像辨識,透過影像畫面比對與定義偵測區塊,來判斷例如車種、數量、速率與違規事件。新一代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將執行至2025年,著眼自駕車聯網技術分別導入運輸業、都市智慧道路安全、建置高精地圖回饋平台、高快速公路整體交通管理、地方區域交通管理與深化交通行動服務領域。

 放眼全球,中國的智慧運輸最新政策是推廣智慧公路技術,加速智慧感測、5G通訊、高精度定位與邊緣計算等技術,在公路工程和路網管理的應用,期許透過自主研發能形成涵蓋建、管、養、運過程的資料庫,研究建立統一規範的公路資料平台,深化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在歐洲,歐盟委員會則籌組統合式智慧運輸系統小組,確保車輛與運輸基礎設施間的可靠通訊,進而使用路人與決策中心能獲取道路安全和交通管理相關資訊,該小組成員目前仍由各國當局推選中,據悉將來自C-ITS的車輛製造商、道路基礎設施業者與ICT系統商等,其未來職責將包括確認和更新EU CCMS的功能、技術、安全性與法律規範,同時監控影響C-ITS的危安事件,以及後續預計推行的C-ITS認證相關事宜等。

 雖然AI加值運輸產業已成趨勢,但仍不免面臨風險與挑戰,首先是許多人類工作可能被AI取代,引發人力議題的討論,與此同時,該產業仍缺乏AI相關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相關軟硬體設備成本過高仍是限制發展的主因,進而連動基礎設施較不足的困境。此外,大量使用攝影機作為數據來源與監控,容易引起大眾對隱私權的疑慮,因而訂定保障用路人資訊和責任歸屬的法規與政策,將影響AI於智慧運輸的發展速度。

 然而,風險與商機往往呈現正比,透過智慧運輸系統可有效提升駕駛與行人的安全性、運輸流程效率、改善環境品質,都是現行AI在智慧運輸的關鍵。在提升可靠度與可預測性為發展重點的前提,基礎建設的資通訊設備、嵌入AI系統的高解析交通攝影機與感測設備、機器視覺應用,至運用AI演算法的數據分析平台等周邊相關軟硬體,都將成未來商機所在。

(本文作者為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曾伯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