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主要經濟體領先指數呈現下滑,國際經濟景氣面臨嚴峻考驗,對我製造業產值成長形成壓力。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針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策略提出建言,在後疫情時代,我國半導體產業應開啟台灣成為全球總部價值的思維,聚焦下世代創新產品與應用服務,帶動半導體產業多元發展。
2019年美中貿易紛爭讓全球經濟與貿易放緩,但台灣半導體產業產值仍可維持1.7%的成長。產科國際所統計,去年台灣半導體產值達26,656億元。其中因智慧家庭、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等需求擴增,帶動IC設計服務業績成長;IC製造業務雖受記憶體需求與價格下滑的拖累,但晶圓代工業務仍因智慧型手機、高速運算、物聯網、AI等高階晶片需求拉動,去年IC製造產值維持平盤,IC封測則受惠於下游客戶對於異質整合封裝需求成長,全年維持小幅成長。
產科國際所表示,台灣半導體業的成功關鍵,是以科學園區為核心驅動角色,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科技廊帶群聚。展望2020年,在全球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產科國際所預測,台灣半導體產業仍可維持4%~5.7%正成長,產值可達2.8兆元規模。正向因素包括:AI人工智慧、5G、車用及物聯網、智慧應用等多元發展,支撐全球及我國IC發展;其次,疫情帶動居家工作、遠距教學、伺服器等需求,也刺激防疫相關IC出貨量,其中包括微控制器、溫度感測器、呼吸器用晶片等,領導廠商技術領先,先進製程產能開出,刺激我國半導體出口成長。
在疫情衝擊下,國際市調機構逐月調降全球終端電子產品與半導體銷售預估值,此舉勢將衝擊台灣半導體業的成長動能。而美國政府持續強化對中國的管制,要求晶片供應商在使用美國軟體、設備及相關技術時,在未事先取得美國政府核可之下,禁止供貨給華為公司,中國也積極加強本土半導體供應鏈,諸多負面因素,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增添更多的不確定性。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強調,在疫情過後,逆全球化與韌性製造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半導體產業將更重視生產彈性與客戶接觸密度,「0距離創新」將帶動企業數位轉型,加速導入遠端作業、無人化、虛實整合等科技方案,進而衍生大量晶片需求,開啟未來半導體產業的潛在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