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10張士傑■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檢視全球貨幣寬鬆下投資美債的風險思維

為有效刺激經濟成長,各國無不透過貨幣寬鬆政策,調降其境內的資金成本,當全世界的利率都競相處於低水位時,將營造企業偏好舉債融資的市場環境,誘導公司法人透過提高財務槓桿取得營運資金,進行業務擴張以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創造市場榮景之際,對於資本市場發展的影響為何?

 國外資本市場專家就曾提出,世界主要央行將利率設在前所未見的低水位,進而推升債市增長,資金大舉流入美國公司債市場,吸引投資人持有美元債券以獲取較高的殖利率收益,強勢美元下已成為全球資金的避風港。美國聯準會(Fed)會議紀錄亦顯示「隨著經濟擴張,公司債市場失衡日益顯著」;認為信用品質若惡化可能導致公司債市場風險利差急速增加,憂心將造成經濟發展承受的負向衝擊擴大。當企業財務槓桿增加時,該如何審慎檢視市場的未來發展,而固定收益市場與股票市場的變化為何?市場風險波動是否因此增加,成為市井小民投資理財關注的議題,更攸關退休族群養老規劃及提供普羅大眾商業保障之金融機構財務穩健性。

 依據近代資本結構理論與風險管理的實際案例,當企業融資額度持續增加,易間接促使公司經營團隊過度執行業務擴張,因而增加淨現值為負的投資案,如果沒有適度管控投資行為,企業違約風險將因此提高。尤其近期,面對中美貿易戰所造成的企業營收不穩定與匯率風險加劇,企業應妥善研擬避險策略,避免當營收不如預期時,財務槓桿增加所衍生的負面效果,將如雪上加霜地嚴重惡化企業的償債能力。

 當不可預知的風險加劇時,長尾風險對於公司營收與獲利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擴大。因此,企業應定期以壓力測試檢視自身風險承受度,2008年金融海嘯的歷史經驗,已成為市場出現長尾風險的前車之鑑,當時資本市場巨幅變動及系統性風險造成整體產業大幅虧損。建立事前風險管理機制,與事後強化企業回復能力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議題。管控產業擴張速度及擬定風險胃納限額,可透過企業調降財務槓桿的操作,但也須留意造成經濟發展停滯的隱憂,連帶影響股票市場表現及企業競爭力。

 而就觀察投資美債的風險而言,可檢視法人如壽險公司持有的台幣計價美債ETF與自然人如消費者購買的外幣公司債風險。壽險公司近年陸續大量購買債券ETF境內基金,根據主管機關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底,境內基金(規模3.86兆元)已超越境外基金(3.59兆元)。而為避免債券ETF係為特定法人量身訂做而導致缺乏流動性,主管機關已要求相關機構提出改善計畫。

 對壽險公司而言,美債ETF於資產評價時,對於當期損益與淨值產生顯著影響,Fed降息政策拉高債券市值,不僅產生評價的利益,若處分歸類至OCI的金融債券資產,透過實現資本利得可激勵財報盈餘。此類受市場方向性所影響的資產配置策略,將於利率反向走升時,產生顯著投資損益波動。伴隨未來IFRS 17公報實施,保險、費差與利差損益將揭露壽險公司當期財務與保險經營結果,而當保險合約收益與成本平準化後,穩健且高效益的投資策略將主宰壽險公司經營績效。

 對於消費者而言,面對低利率環境下持有長年期美元債券,預期應該是合理的投資選項之一,但是面對市場不確定的風險與匯率波動,建議須考量投資標的之市場流動性與審慎評估自身短中長期的資金需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