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030曾上才

台商南向的新挑戰

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台商從西進轉南進成為顯學;也有部份回流台灣的台商,先把資金移回來,未來還是打算把生產基地移往東南亞國家。持平而論,南向儘管有望另闢藍天,但同時也有重重的新挑戰等待突破。

 所謂的新挑戰,一是制度,二是群體力量。

 首先是群體力量上問題,很多西進台商私下感嘆:台商在當地的團結性,沒有韓國或日本來得強。

 「團結力量大」,這點韓商實踐得最淋漓盡致。舉例來說,在柬埔寨金邊,就有類似「韓國村」的聚結,此地的韓國人,無論交通、消費、住房等等開門大事,都優先採用當地韓商的產品與建設。對比西進台商的單打獨鬥,在地韓商所發揮的「群體力量」,真是當地台商羨慕啊!

 其次是產業供應鏈的重新建立。

 西進大陸,由於兩岸同文同種的優勢,台商要尋找供應鏈不是問題,即使單打獨鬥也遊刃有餘;但來到東南亞,很多台商都有共同的心聲:「18個不同的國家,18種不同的語言、文化和制度‥‥」,不但環境需要重新適應,語言也帶來相當程度的隔閡。

 因此,在南向之前,如果台廠能做好縝密的計劃,上下游供應鏈一同前往、相互支援、互相扶持,比起過往單兵獨鬥的在大陸發展,應該是重要得多,也比較容易成功。

 最後是外匯管制的問題。

 長期以來,柬埔寨可說是全體東南亞國家裡,最沒有外匯管制的國家,但儘管如此,柬埔寨近一、兩年來,和貨幣有關的「民族主義」意識已逐漸抬頭,例如,一年多前,柬國政府要求當地所有外資銀行:「必須要有十分之一的業務是以柬幣來進行。」未來這類要求是否從銀行業擴及當地台商?台商該如何因應?恐怕也必須提前思考。

 無論如何,南向18國在人口紅利或經濟發展潛力,都是一個值得前往的「新天堂樂園」,但不管台商或是去設分點的銀行,仍需保持警覺;特別是銀行,對當地的風控與跨國徵信經驗充足,必要時,應該提醒往來的台商,注意風險及適時踩煞車,唯有如此,新南向的台商才能真正在當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