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007鄒至莊■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

健康與快樂

在前一篇文章筆者討論了「運動與健康」,運動可以增進我們的健康。但是健康不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比較主要的人生目的是快樂,本文將要討論如何能過著一個快樂的生活。

假定我們已經有足夠的運動,使我們能夠過著健康的生活,但是我們不一定能夠過著快樂的生活。要能夠過著快樂的生活,我們還需要具有其它的條件。有什麼條件可以使我們能夠過著快樂的生活呢?

中國有一句古語,「知足者貧亦樂」。 換句話說,希望得到快樂的人必需先決定一個目的,要是把目的定得太高,我們總是不能達到目的,總是不能快樂。所以我們不要把目的定得太高,不要對自己的要求太大。不然,我們總是達不到目的,不會快樂。

 要怎樣決定我們生活的目的呢?正像我們在上一段說的,我們要把生活的目的定得合理。我們對工作的要求,不能定得太高。筆者是一位經濟學家,作為一位經濟學家的要求是能夠發表一些重要的經濟學論文,但是不能把論文的水平定得太高,如果把水平定得太高,我們無法把論文完成,把論文發表。這樣,我們便不能在工作上得到滿足和快樂,所以一個決定能夠享受快樂生活的條件是把生活的目的定得合理。

 達到快樂生活的一個辦法是多想些和多做些令別人快樂的事情。要是我們能做一些令別人快樂的事情,我們自己也會快樂。在心理學這種心理的反應稱為projection 。這便是說,想像別人的快樂會令我們自己得到快樂。基督教有一句重要的教訓:「不是要受他人的服務,乃是要服務他人。」

筆者是一位經濟學家,我的重要工作是寫作和發表一些重要的經濟學論文。這種工作可以令一位經濟學家快樂或憂慮。要是能夠寫出一篇重要的論文,這位經濟學家當然會十分快樂;如果不能寫出一篇重要的經濟學論文,他當然會憂慮。要等到他能夠寫出一篇重要的論文,他才能快樂。總之,當一位快樂經濟學家的必需條件是能夠寫出一些重要的經濟學論文。

一個可以令我們快樂的方法是對自己滿足。如果我們學會愛自己,對自己沒有過分的要求,我們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愛己愛人是達到生活快樂的一種方法。假定我們能夠愛別人,不但別人能夠得到快樂,我們自己也能因為愛護別人得到快樂。

我不是心理學家,沒有專門的學識來討論本文的題目。我只能把一些個人的經驗和讀者分享。我天天作適當的運動,包括打太極拳以外,還作另外一種運動,後者包括游泳,打網球或打高爾夫球。這樣過活使我能夠保持健康和過著快樂的生活。打球不單是一種運動,還是一種心理的培養。要是打球打得好,我們當然高興。當我們想把打球的技術改進,我們必需考慮用那種方法才能把球打得更好,這也是一種心理的挑戰。

 正如上面所說,筆者天天設法保持身體健康,精神快樂。在高年的時候我繼續運動和繼續工作,我幸得身體健康,生活快樂。一些讀者會有同樣的方法或有其他的方法來維持身體健康和生活快樂。本文的目的是說明一些能夠使我們達到健康和快樂的方法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