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選舉年,蘇揆開出不少利多政策,如預定的印花稅廢止案、機車類貨物稅汰舊換新加碼到5千元、高鐵南延到屏東等,預計將影響我國赤字7兆元的財政窘境。
依據財政部2018年統計年報指出,我國截至2018年底,普通基金債務餘額為6兆4,808億元,非營業基金債務餘額為6,995億元,合計我國債務赤字為7兆1,803億元。
以普通基金來看,中央政府負債5兆4,656億元,其中長期債務為5兆2,756億元、未滿一年債務為1,900億元。地方政府負債1兆152億元,長期債務為8,280億元、未滿一年債務為1,872億元。
非營業基金方面,中央政府約5,500億元、地方政府1,495億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國除既有政策稅損外,放遠未來30年財政狀況,根據主計處統計,2018年底政府潛藏債務為17兆8,253億元,加計現今債務,未來我國債台將高築到25兆元以上。
政府潛藏債務以勞工保險9兆7,174億元最多,新舊制軍公教年金為7兆1,713億元居第二,國民年金保險8,214億元居第三,還有農民健康保險821億元、地方政府積欠健保補助利息331億元等。
財長蘇建榮則表示,部分政策是配合其他部會需求,且按照稅式支出,仍有造市可能性,必須全盤來看稅制問題,而非只看稅損。舉例而言,前瞻建設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可有效擴大內需,而環保署大貨車、節能家電與機車貨物稅等汰舊換新政策,則可讓老舊高耗能或高汙染產品退場、減少空汙與耗電量。
財政部賦稅署補充,以節能家電而言,一年約29億元稅損。但據經濟部稅式支出評估,可有效造市,每年約增加1.8億元營業稅收、1.1億元關稅、0.4億元營所稅。
截至今年7月底,節能家電銷量約增加二至三成。官員強調,政策已讓營所稅、營業稅等稅目成長,並非只有稅損。
我國赤字問題未解決,此時正值中美貿易戰期間,若未優先還債、控制債務成長,儲備更多能量準備下一次經濟危機,學者警示,政府未來要做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