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從三年前6月「脫歐公投」之後,歐盟國家與世界各國都「陪伴」著這個最古老的民主國家,共同經歷、體驗「議會內閣制」的複雜憲政運作之慣例。究竟「民主政治(還)可以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嗎?」,這可能是一個英國人民、甚至全球關心「代議民主」與「民粹政治」發展的人,內心最想知道答案的大哉問。
2015年當時保守黨的首相卡麥隆誓言選後將舉辦脫歐公投開始,到主張脫離歐盟的民意險勝,卡麥隆下台、梅伊首相上台後,為了要爭取最新的脫歐民意,在2017年提前改選國會的結果,竟然失去保守黨在下議院的過半席次,而英國國會就此進入令外人瞠目結舌的「連續劇」戲碼。隨著心力交瘁的梅伊首相在今年7月請辭、強烈主張「無協議脫歐」的現任首相強生就任後,9月3日開議的國會一連串動見觀瞻之投票結果,令外界霧裡看花。
其實,在8月底國會還是休會期間,強生首相就試圖強制延長休會到10月中旬,以利屆時無暇討論脫歐議題、進而達到10月底「無協議脫歐」就成為現實。然而9月的第一個星期,國會就上演憲政史上極少見的「首相-黨內清黨」和「下議院各黨派-上議院」聯手通過「無協議脫歐禁令」,並規定首相必須再度向歐盟請求將脫歐時間延遲至明年1月底。另外,也成功阻擋「國會於10月中旬提前改選」。保守黨內部分歧的意見,使得強生首相在本會期甫開議就陷入從政生涯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
在各黨派中,工黨一直都反對「脫歐」,保守黨「疑歐派」則始終緬懷「光榮孤立」的帝國餘暉,特別是對新世紀伊始,反對加入「歐元區」、透過英鎊的獨立性以維持國家主權,一直都是保守黨部分人士所堅持的政治理想。1993年之前還是保守黨黨員、前「英國獨立黨」黨魁、今年3月再創「脫歐黨」並擔任黨魁的法拉奇,就是最好的例子。與他相比,同屬黨內「疑歐派」的新任英國首相強生,在2008年到2016年的大倫敦市長任內,特立獨行的他早就有意爭取大位;梅伊卸任後,積極推動「脫歐」、甚至不惜「無協議脫歐」,強生算是秉持政治理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只是,在下議院最資深議員、重量級的前財政大臣與前司法大臣反對下,21位保守黨同志投票倒戈、反對「無協議脫歐」,進而被強生除名,也促成該黨與北愛爾蘭民主聯盟黨的執政黨聯盟陷入沒有過半的窘境。
2010年由保守黨與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共同組合的聯合政府,提出的「國會固定任期法」(Fixed-term Parliaments Act 2011)原本所希望每五年一任、5月第一個星期四舉行大選,定期五年改選、有利政黨競爭、國會(提前)改選不再專屬於首相或執政黨的初衷,在2016年6月「脫歐公投」通過後,徹底被崩解。由於對英國在政治經貿社會的全面性衝擊過大,政治形勢的複雜化,也使得早就寫在該法裡面的「例外情況」,躍然紙上,一而再、再而三、合縱連橫的幾輪投票,也讓人見證到英國憲政運作「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實況。
依據「國會固定任期法」的規定,如果國會以簡單多數決通過「不信任動議」,或是下議院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重新舉行大選的動議,都還是可以解散國會,提前舉行大選。換言之,2011年的「國會固定任期法」,是2010年英國過去半個世紀第一次「聯合政府」時空下產物。一旦國會沒有明顯優勢過半數席次的政黨,面對「脫歐」此等攸關國家生存發展的重大政策議題,「例外情況」啟動之後引發的政黨歧見、黨內不同意見的檯面化,甚至導致黨內同志鬩牆、出走或被除名開除黨籍。
英國從要不要「脫歐」、要不要「無協議脫歐」,要不要「二次公投」、要不要「提前改選」,9月初以來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過程,其實從2017年梅伊首相為了爭取脫歐的最新民意而提前國會改選,卻在下議院失去原本過半席次的優勢,就注定了脫歐之路的多舛命運。此外,保守黨內部贊成反對意見的歷史淵源,讓「茶壺內風暴」的路線之爭,最後演變成為黨的實質分裂;開除21位議員的黨籍之後,贊成留在歐盟的強生首相之弟也辭卸內閣職務,而且下議院的保守黨黨鞭則辭卸內閣職位和黨職,黨內建制派精英的出走(被開除黨籍),是對保守黨走向「民粹」的重要警訊。黨內有志人士憂心忡忡,就算10月中旬再次舉行大選,一個走向民族主義的保守黨,恐怕依然無法獲得多數民眾的支持。
在代議民主受到公投風潮挑戰的年代,直接民意的公投和間接民意的大選,兩者並不是無法相容;簡言之,公投是「個別(政策)」、而大選則是「總體(政治)」的人民意志展現。與其問「民主政治(還)可以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嗎」,還不如自己捫心自問,如果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主權在民」,而不是「自作自受」,則做為選民的我們就應該關注公共事務,主動積極的透過投票表達意見。英國脫歐的歹戲拖棚,令人瞠目結舌,也給大家上了一堂「政治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