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期新設六個自貿區以擴大吸引外國投資,緩和貿易戰衝擊,但外媒近日揭露具指標性的上海自貿區因當局未實現設立之初的承諾,且實行嚴格資本管控,導致企業紛紛出走的情況。
據路透報導,2013年9月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剛設立時,大陸政府宣稱區內貨幣可自由流通兌換,以更方便的進行國際貿易。當時的說法是,在自貿區內銀行分行開立的在岸人民幣賬戶可用作離岸,這意味著它可以用作換匯,或用於不受國內限制的支付用途。
但隨後,銀行發現,自貿區的現實離官方給出的承諾相差甚遠,且從2015年起,對資本外逃擔憂導致當局限制人民幣離境,自貿區的可用性更進一步惡化。
路透實際走訪上海自貿區,許多辦公室已經無人辦公,而曾經擠滿用餐者的美食廣場,許多餐館已歇業,用過的筷子和塑膠袋散落在地上。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丁建平表示,使用自貿區賬戶的用戶在進行一次交易之前必須勾選超過40個框框,在經過這些盡職調查後,自貿區的賬戶不再方便。他補充,便利性及汽車交易都曾經是自貿區的賣點,但現在都不復存在。
一名在自貿區分行工作的人表示,每一筆使用自貿區賬號的交易都要報告,且內部資金不能轉移到普通賬戶「這使這些賬戶毫無用處。另有數名銀行業人士透露,資本管制和當局監管貨幣流動,導致自貿區好幾百個專門賬戶無人使用,成「殭屍賬戶」(zombie accounts)。
這也使金融行業減少在該區的業務。知情人士表示,大陸第五大銀行招商銀行已於2018年底解散了十個自貿區的企業業務團隊。別的區域銀行如南京銀行也不熱衷於擴大自由貿易區的業務。
南京銀行表示,由於風險控制和監管障礙,無法提供能真正幫助客戶的產品,例如無法為客戶提供不用在岸存款的離岸貸款。一名員工補充說,自由貿易區的業務是「實現政府制定的目標」,而非有真正的商機。
據大陸商業註冊資源提供商齊查查數據,目前有119家金融公司在上海註冊的辦事處有包括自由貿易區,但,其中只有三家擁有外高橋的辦事處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