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到底好不好?每天看不同機構發布的資料及說明,會聽得暈頭轉向,尤其是官方的說明,明明是白話文,卻每每讓人聽得一頭霧水。
例如甫公布的7月工業生產指數,官方說這項指數創歷年同月新高,終結過去兩個月負成長。聽起來景氣好像很不錯。然而,工業生產本來就是一個遞增數列,創新高只是本然,並不足以說明景氣變好,充其量只能說回歸正常而已。
然而語言的力量經常在幽微處,有著模糊的想像空間,一聽到指數創新高、訂單創新高就會在人的腦海裡烘托出繁榮的景象。老實講,指標本身創新高,大概只有新聞標題上的震撼效果,並不足以說明景氣變好或變壞。
經常關心指標的人都清楚,研判經濟變好、變壞,該注意的是「指標的成長率」,而非「指標本身」。若談指標本身,那不得了,這些年我們就業人數年年創新高、我們GDP年年創新高、我們薪資年年創新高,但是這能代表經濟變好嗎?當然不行。
該看的是經濟成長率(實質GDP成長率)有沒有創新高、實質總薪資年增率有沒有創新高、就業人數年增率有沒有創新高。遺憾的是,近年來這些指標的成長率表現平平,甚至非常不好。
例如,近五年我們的經濟成長年年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率,我們的就業人數增幅四年來年年跌破十萬人屢創新低,而實質總薪資成長率今年上半年僅1.0%也是近三年最低。
指標本身創新高在研判景氣這件事上,意義真的不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官方自1980年以來所編製的景氣燈號,任憑每五、六年改版一次,所選的九項幾乎清一色全是「年增率」而非指標本身,因為只有從年增率的起落才能了解景氣的變化。
那麼如今台灣的景氣到底好不好?套用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的話,這些年景氣總是「後勁不足、半途而廢」。如今已有八年多未亮紅燈了,景氣的疲弱,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