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公布2019年第二季台灣經濟成長數據指出,因第一季出口表現不佳,故從之前預估的2.18%微幅下修為2.15%。不過,在政府積極推動擴大內需相關政策支撐下,預估將會逐季呈現成長趨勢,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可以達到「保二」水準。
在此同時,國家發展委員會則是表示,由於國內股市逐漸回溫、房市明顯復甦、綜合所得減稅及去年受僱員工每月實質薪資平均提高等因素,加上5+2產業創新計畫推動、台商回台設廠增加、前瞻基礎建設實施、都更危老重建等政策,這些將有助於促進消費增加或投資成長。亦即在擴大內需相關措施加持下,今年台灣經濟可以維持成長格局。
儘管,政府部門或經濟研究智庫不約而同認為,今年台灣經濟在消費增加與投資成長等兩大引擎拉抬內需下,其狀況有如倒吃甘蔗,將會朝向逐季回溫走勢。然而,在高喊擴大內需的同時,尤其面對全球貿易掀起逆風,造成全球經濟陰霾籠罩,導致主要國家經濟成長呈現下滑現象之下,其實更加需要透過具體行動提振民間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始能讓擴大內需成為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動能,否則流於空談。
依據英國市場調查機構IHS Markit統計資料顯示,由於全球貿易情勢迄今仍存在著許多不太明朗因素,包括:美中、歐中、美日等地區國家之間因貿易爭端,而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動能,2019年預估全球經濟成長僅有2.8%。無獨有偶,國際主要經濟預測機構針對今年全球貿易成長也是再三下修,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公布的研究報告,更是將全球貿易成長的數據從去年9月預估的3.7%,下修至今年4月的2.6%。
無庸置疑,台灣是屬於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的小型經濟體系,外需拓展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影響,既深又重;尤其面對全球經濟轉為疲弱狀況之下,擴大內需已成為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引擎。然而,在推動擴大內需上除了政府部門需要提高採購或加強公共建設投資之外,民間部門無論是消費增加抑或是投資成長,其關鍵其實在於民間對經濟前景的信心。這些或許可以利用消費信心指數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兩項先行指標數據之變化,發現其端倪。
先從消費信心來說,依據中央大學所辦理的消費信心指數(CCI)進行觀察,這項調查針對未來半年包括:國內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國內就業機會、國內經濟景氣、投資股票時機、購買耐久財貨時機等指標。去年3月這項指數達到2015年7月以來最高分數87.86之後,呈現逐月下滑至去年12月的79.74,創下15個月以來新低分數。今年元月之後轉為回溫,其指數微升為3月的84.36,與其信心標準的100.00明顯差距。不可否認,雖提高家庭經濟或投資股票最重要動能的受僱員工每月實質薪資平均逐年提高,但扣除物價上漲幅度之後,其實已陷入19年的停滯,使得消費信心轉為保守。
再就投資信心而言,若以國家發展委員會所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加以分析,去年7月指數仍呈現代表景氣擴張的50.0以上之56.1,之後持續下跌至去年12月的44.8,創下2015年9月以來最差狀況。今年元月之後稍顯回溫,其指數微升為3月的48.8,與其代表景氣擴張的50.0略有差距。雖政府宣稱台商回台投資承諾金額迄今超過1,200億元,但是否真正到位則是需要時間加以觀察。其實,台灣經濟研究院曾經預估今年投資成長將會達到4.40%,高於去年3.55%,其動能主要來自政府與公營事業投資成長達到10.23%,比較去年增加一倍以上;相對民間投資表現,卻如去年持平狀況,顯示民間對未來景氣擴張信心的不足,導致投資成長呈現遲緩現象。
很顯然地,民間部門無論是消費的增加或投資之成長,均與其對為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具有絕對關係。換句話說,若消費者認為未來經濟前呈現充滿希望,則將不吝於消費;若企業家認為未來經濟前景將會帶來利潤,則將絡繹不絕於投資。相對而言,若消費者擔心未來面對失業、減薪恐懼,則自然能省就省;若企業家擔心未來面對環境不佳、社會動盪風險,則勢必導致投資心態漸趨保守。因此,政府期待未來透過擴大內需,藉以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其關鍵之舉其實在於提振民間對經濟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