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316文/彭禎伶

面子、裡子只能二選一

 金管會要建立壽險業預警指標的輪廓愈來愈明顯,且這次是來「整套」,從宣告利率、商品結構、淨值與投資等多方面下手,若出手重,勢必影響今年壽險新契約保費收入,恐從現在成長10%,轉為保費懸崖。

 面子與裡子,金管會要壽險公司必須作出選擇,不能無止境的用高宣告利率、高利率保單去「吸金」,穩住自己的保費排名,吸收大量高成本的保費後,又要逼金管會開國外投資的門,去競逐更高利率的投資。

 當過多的資產是以外幣計價,造成資產與負債幣別不匹配,即承受過高匯率風險後,又要求金管會借給外幣準備金第二桶金,抑或要求不要每月宣布獲利。

 國外投資額滿,就只好大量投資股市,賭一把,再者又請投信業者量身訂作出債券ETF,假新台幣投資之名,行國外投資之實,若慢慢惦惦、分散著投資,金管會也不會「趕盡殺絕」,無奈保費進來速度太快,投資慢不下來,債券ETF成長快速,且公司連掩飾都懶,直接一檔買滿買好,引起立法院注意,逼得金管會必須出手。

 金管會認為所有事端的源頭,都是壽險公司用高利率去「吸金」,所以要從宣告利率去控管,但公司可能訴求自己是投資高手,投資報酬率就是比其他公司要高,因此可以宣告高利率,所以金管會就從「淨值」去管,各公司可以去投資高風險資產、賺取高報酬,但高風險的背後也代表價格或匯率可能高波動,影響到淨值,若淨值下降,就要求股東拿出真金實銀來增資。

 若金管會祭出壽險淨值監理指標,可能是「獨步全球」,但台灣的壽險銷售密度及銷售模式,也算是全球特有,目前的國外投資占比、資產負債幣別的錯置,恐怕也是全球獨家,非常情況只好採用非常手段。

 即金管會要求各壽險公司先顧好裡子,體質佳再出來競爭高業績成長,但整個產業的成長與工作機會,恐也是這波金管會必須斟酌的,以免副作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