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211彭禎伶/台北報導

壽險業今年獲利能力考驗大

壽險業今年稅後獲利壓力大。壽險業者指出,壽險業每年要賺錢,投資報酬率必須達3.5%左右,等於一年投資收益要有新台幣8千億元以上,然後這些孳息或實現的利得必須想辦法「再投資」,所以今年要如何稅後獲利800~1,000億元,各家壽險公司都很傷腦筋。

且經過2018年第四季的資本市場亂流後,壽險業淨值掉到1兆901億元,比2017年底少了2,746億元,各家壽險公司資本適足率(RBC)都下降,據傳有大型壽險公司2018年底RBC已逼近200%的警戒水位,意謂2019年能投資風險資產的能力下降,也會影響今年獲利能力。

2018年壽險新契約保費收入近1.38兆元,加上續期保費2.13兆元,扣掉約1.8兆元的保險給付後,還有1.7兆多元要投資、運用,加上當年度8千多億元投資收益,等於有2.5兆元要找新的標的投資。

針對2019年的投資方向,壽險業者表示,目前國外投資加計國際板債券還是可以占資金的65.25%,依舊會依此比重配置,同時外幣傳統型保單可占準備金比重由25%提高到35%,可不計入國外投資,這部分也會在今年多加利用,等於國外投資仍是各公司的重點。

再來就是運用債券ETF,可以投資海外債券,匯兌風險反應在基金淨值,也可省下避險成本。部分壽險公司今年也考慮再度加碼不動產投資,可以賺租金及不動產增值利益。

至於金管會期待的公共建設、證券化商品及台股,壽險業者表示,欠缺可大量去化資金的標的,有些風險太高,如風力發電等,不是馬上可以大量投資的標的;至於台股已布局6%多,總市值1.5兆元,有不少公司的台股部位已出現跌價損失,加上RBC弱化,除非台股係數有顯著降低,否則大部分公司能再加碼台股的部位並不多。

因此今年除了已有債券、現金殖利率型股票,可再帶入6~7千億元的固定收益,剩下的資本利得及資金去化,將決定壽險業今年獲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