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坊間流傳的中國市場「消費降級」一說,筆者並不認同,但不可諱言的是,中國整體消費市場的增速確有放緩趨勢,低於過去幾年雙位數的表現。事實上,消費貢獻GDP增長的比重在2018年大幅提高至75%~80%,這表示消費增速雖放緩了,但仍高於其他分項,此一趨勢應有利於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
另一方面,拖累消費增速的子行業主要和汽車、地產有關,其他品類表現則相對持穩,這可能是1月初,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將會推出激勵汽車、家電等熱點產品消費措施的原因。
回顧2018年的汽車行業,整體呈現前高後低,從5月開始下滑,7月起進入負增長且跌勢不止,年銷量亦首次出現負增長。以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累計批發和零售銷量分別為2,323萬輛和2,235萬輛,年減分別為4%和5.8%。影響汽車銷售的原因複雜,但市場普遍認為和前幾年購置稅減免提前透支消費有關。
另外,SUV的銷售下滑也不可忽視。中國轎車年銷量在2013年達到1,200萬輛高峰後,就一直維持在此一水平。相對的,SUV是在2011年開始快速增長。2017年SUV銷量已接近轎車的90%,但2018年增速和整體汽車行業同步轉負,看得出前幾年爆發的需求正面臨階段性瓶頸,無法繼續拉動市場。
由銷售區域來看,中信證券數據顯示,2018年前11月一線和準一線城市的乘用車消費保持較強韌性,零售增速分別為2.9%和0.3%,低線城市則拖累行業造成負增長;其次,南北車市分化很明顯,核心驅動力應該是經濟成長增速和人口流入差異所致。
以銷售品牌來看,豪華車表現明顯優於合資品牌及自主品牌,可見消費升級仍在持續,印證車市下滑主要來自於低線城市內需市場的萎縮。
疲弱的傳統車市對照暢旺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可說是冰火兩重天。數據顯示,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101萬輛,年增率高達了88%,整體保有量更達到261萬輛,滲透率為1.09%。此一亮眼數字放諸全球車市而觀,儼然成為了行業老大。
中國對於新能源車的支持始於政府補貼,但這幾年的發展,增長動能已從2015年的客車逐漸轉往乘用車。由此可見,中國車市已由政策驅動走向消費驅動的道路,並隨著政策開放與補貼消失,正式進入全球競爭階段。
回到政策層面,由於2019年經濟下滑壓力仍大,預期中國政府將持續推出減稅降費措施,以進一步鼓勵消費。目前政策細節雖然尚未出台,但參照2009年和2015年的兩次刺激政策內容,未來小排量乘用車、低端貨車(報廢換購)和新能源車可能納入補貼購車範圍,至於購置稅減免措施就算維持,其效果將不如過去顯著。
從投資角度來看,對政策利多的期待,雖有可能點燃短期的樂觀情緒,但回歸基本面思考,產品競爭力才是核心關鍵;中國整體車市是否能快速走出谷底,必須要留意庫存水位和價格趨勢變化。
相較於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的量體雖小,但已成為大勢所趨,且中國相關企業已經打入全球產業鏈。短期內市場雖受到補貼政策不確定性的紛擾,但是唯有補貼退位,徹底實現市場化以及規模化,才能展現中國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