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開紅盤以來,交易量能萎縮,不過卻有一家公司在短短不到十個交易日內,已有十一次進出股票的公告,頻繁程度讓人開了眼界。
一般上市櫃公司買賣股票不外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股價跌跌不休時,進場買庫藏股。維護公司股價,也激勵員工士氣。去年萬點下跌以來已有逾2百家公司執行過庫藏股。買回張數從500張到10萬張都有,對股價走勢的影響讓人不能輕忽。
第二種是,在合意或非合意的情況下,收購其他公司股票,達到取得經營權的目的。國巨集團去年一連發動7次併購,大舉擴張集團在產業內的實力,算是最為市場熟悉的個案。
去年底,泰山企業爆出經營權之爭,龍邦國際介入大買持股,最後經營權之爭落幕,龍邦對泰山的持股已來到占股權的10.23%,成為第一大股東。以龍邦揭露平均每股17.10元均價來看,目前市價18元還有差價利益。
以經營權為目的的買股者,不問價格只問目的,短線上對股價的衝擊影響大。不過市場也有一說,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集團會跨界買股,經常也扮演類似丙種的救火金援角色,一旦經營權之爭落幕,不管是選擇釋股退場,還是正式介入經營都可,可說是只贏不輸的盤算。
至於最近廝殺最凶的大同經營權之爭,雙方纏鬥已久,這次華映讓人措手不及的申請重整動作,像推骨牌般把集團企業一個個拖下水,大筆爛帳算不清,以三圓建設董事長王光祥為首的市場派資金實力如何?成為焦點。
第三種是,公司派熱衷投資股票。像寶佳集團鍾情於金融股投資,舉凡金融業有併購,或改選,該集團常是被點名的熱門參與者之一。現在寶佳集團逐漸擴大非金布局,已買入永大持股逾10%,日立收購永大案能否成局,還要看其臉色。
熱衷金融股投資的還有龍邦國際,龍巖集團等。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去年因繞道海外買彰銀的持股,超過實際申報數量而被金管會開罰6百萬元,且被要求超買部分要限期出清。
而今年來短短不到十個交易日,已見中環陸續公告賣華新科、賣國巨、賣環球晶,累計實現損失逾5000萬,期間又公告買環球晶、買華新科、富邦金、大同,再加上完成第52次庫藏股的執行,以平均6.73元買回4萬8110張,交易頻繁最為吸睛。其他公司還有富旺公告賣台積電損失909萬,威剛公告買神盾等…依規定上市櫃公司每筆交易逾3億以上必需公告,顯然,在金管會公布本土股市大戶少了3成時,另一股「本土企業自營商」的新興勢力正逐漸崛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