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貿易依存度相當高,在2018年之前兩國經貿情勢仍處在互惠互利狀態,然而自去年起貿易關係變得劍拔弩張,關稅議題加速兩國緊張情緒,兩國的貿易角力更牽動全球市場的經貿秩序。
以台灣為例,台灣與中美兩國的貿易關係依存甚深,中美貿易摩擦對台灣經濟更是首當其衝,然而,動盪之下卻也給了台灣企業新的轉型契機。不可否認的,中國崛起過程中,台灣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30年前兩岸開放交流政策實施,台灣企業便將工廠外包或將外國直接投資轉移到中國大陸的改革經濟中,其中,勞動力、土地是驅動的兩大因素。由於台灣工資上漲、工業地產價格上漲,許多台灣企業的經營策略轉向著眼於海峽對岸。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截至2018年10月底台灣企業家在中國大陸經營事業超過4萬件,總投資金額逾1800億美元。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吹起了一陣逆風,台灣政府藉機欲刺激台灣產業轉型,化危機為轉機,除了積極吸引並協助台商落地,回流的資本也可望為台灣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台灣政府祭出了最雄心勃勃的嘗試,以期留住回流的台商。包括於2019年起實施一項為期三年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計劃,旨在協助台灣企業返台設廠,並將生產線移回台灣, 協助台灣企業降低美中貿易戰衍生出的相關風險。
該計劃具體包括提供一系列與土地、人力、稅收、水電及資本服務相關的激勵措施,例如,進駐工業園區可享前兩年免租金優惠等。在此框架之下,許多台商企業都能符合資格並參與該計劃,但台商企業必須能夠提供受到中美貿易衝突影響的事實,並且必須在中國經營兩年以上,更重要的是,這些台商必須證明,高價值/智慧生產將會納入在台新生產的業務中。
以符合上述資格為前提,台灣政府也承諾將全力協助解決許多企業在營運的兩大挑戰:土地和勞工,政策包括利用閒置工業用地的權利,如在工業園區購買三年後未能建造工廠的業主將被罰款,然後最終被迫公開強制拍賣釋出土地。然而,此一系列祭出的相關土地及勞工相關措施僅限於製造業。
此外,該計劃具時效性,也因此勢將對台灣工業地產帶來重大影響。 雖然國內工業用地交易量自2016年高峰以來已經下降,但隨著貿易緊張局勢升溫,市場亦出現轉機。2018年全年統計顯示,工業物業(包括工業土地、廠房、廠辦)的交易量增加至新台幣550 億元,較前一年增長77.1%。
在政策支持下,加上未來製造業務增長引發需求高漲,是支撐工業物業市場未來進一步熱絡的兩大驅動力,從2018年工業物業交易量中,有84%的貢獻是來自於自用型買家,需求強勁充份地反映在市場交易量。此外,2018年一項與台商返台生產的大型交易引發市場注目,這可能是未來交易的一個指標。廣達電腦是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於日前斥資新台幣42.8億元,購入桃園龜山華亞科技園區土地及近8,900 坪廠房,預計將作為高階產品回台生產基地,並設立人工智慧實驗室。
追根究柢,台商回流是否僅如劃過天際的流星,短暫而絢爛?其實不然。隨著越來越多台商有意將產線移回台灣,而台灣政府陸續實施的返台設廠多項協助措施,預期中短期內工業用地及工業地產的需求將因台商回台投資而穩健增加。而位於北台灣的台北、新北及桃園的工業用地及物業,以及南台灣的高雄,仍將持續吸引投資人進駐,獲得台商青睞。鑑於貿易衝突未來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台灣政府祭出的政策紅利確實能引發台商企業的興趣與關注。土地所有者,特別是工業地產的土地所有者,也將扮演促進台商回流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