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102簡威瑟/台北報導

蘋果太貴+貿易戰 楊應超:科技業兩年內不會好

 美商蘋果兩場新品發表會落幕,今年市場針對新iPhone、Macbook Air、iPad Pro的觀感,除了貴、還是貴。異康集團暨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認為,蘋果訂價高,加上中美貿易戰傷害需求、美國升息引發新興市場匯率波動,「科技業未來兩年內難見好轉。」

楊應超三年前在美國消費電子展(CES)時就發現,消費性電子產品缺乏創新,又沒有殺手級應用,當時便對科技業後市轉趨保守。針對蘋果訂價策略與台廠後市,他受本報專訪提出看法,以下為採訪紀要:

問:蘋果產品訂價越來越高昂,其目的為何?

答:蘋果向來清楚走高端價格路線,一路以來,便鎖定20%市占,策略核心是求取利潤,而非低毛利市占。

事實上,蘋果曾推出過平價機款5C,嘗試用平價機來搶攻市場,無奈蘋果的平價版還是太貴,市場反應普普通通。這有點有點像汽車品牌,同一集團的不同價位車款,若只使用單一品牌,恐把原本的高端市場給搞「low」掉,因此部分車廠以雙品牌來面對市場不同階層需求,不過,蘋果沒有副品牌,當然無法大玩高低階通吃策略。

觀察蘋果近幾季財報,iPhone出貨量低成長甚或不成長,已經不是新鮮事。但蘋果獲利還是頂呱呱,就是高訂價、高毛利帶來的好處,這對蘋果是好事,對台灣供應鏈卻是壞事。

問:台系供應鏈怎麼面對蘋果砍價與轉移訂單比重?

答:這個問題,基本上無解。以前賈伯斯還在的時候,他採取「如果你做得好,蘋果可以採單一供應商」策略,也很敢砸錢。但是,現任的庫克是供應鏈出身,相比之下,庫克會對供應商上壓低價錢,常常調整各廠商間訂單分額,等於是把PC那套玩法如法炮製。

 台灣現在還有半導體、鏡頭、組裝龍頭廠,在蘋果供應鏈中保有龍頭地位。但就算現在市占100%,當規格升級停滯,或競爭對手逐步趕上,長久來看,市占將會往下。這並不是台廠的問題,而是跟蘋果做生意,就得面臨的風險。

問:iPhone組裝大廠鴻海能否重返榮耀?

答:我對鴻海長期發展有絕對的信心,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信心更高。不過,鴻海在取得長線甜美果實之前,這一段轉型期會非常辛苦,連蘋果iPhone本身出貨量也難有突破,「我們需要給鴻海多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