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818

打造新南向產業鏈,要從「務實可行」著手

 蔡英文總統8月8日親自出席「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iwan-Asia Exchange Foundation)的開幕典禮,這個肩負推動「新南向」政策重責大任的非政府組織,是蔡總統去年10月11日在「玉山論壇」致詞時指出,「新南向」就是台灣的「亞洲區域戰略」,宣示由政府出資、所要成立與國內民間組織團體協力合作,落實台灣與亞洲各國交流合作的機構。在此前一天,總統在8月7日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則宣布要「打造新南向產業鏈」,成立「工(產)業國際投資公司」、「農業投資公司」,並擴大「海外投資開發公司」的規模。

 回顧新南向政策的提出,源自於2015年9月22日在民進黨29週年黨慶的外交使節酒會,蔡英文主席當時提出的新思維是:「推動貿易多元化的同時,強化對東協和印度的整體關係,是我們理所當然的選擇」;「建置一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中心,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支援非政府組織的領航者」;以及「貿易與投資僅僅會扮演其中一個合作面向,我們多元、多面向的夥伴關係,亦將建立雙方的民間交流、文化、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連結」。

 負責推動新南向的「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於今年5月立案成立,設有「國際交流」、「研究規劃」、「行政」三個部門,未來將在每年的10月舉辦「玉山論壇」;而相關的協力網絡包括:「亞洲智庫合作論壇」、「亞洲青年領袖論壇」、「公民社會論壇」、「文化論壇」、以及「區域韌性論壇」(永續、具有韌性的經濟成長),彰顯出在政治層面外,企圖結合人才、教育、文化、社會、產業、農業、投資的全面性交流合作,多管齊下,以營造出台灣的「亞洲戰略」之縱深。然而,這項重大政策的後續發展,仍必須面對以下的挑戰。

 首先,新南向國家裡面,馬來西亞、柬埔寨、巴基斯坦的大選都剛結束,在孟加拉年底大選之後,明年陸續還有印度、印尼、泰國、澳洲的大選。新南向國家的種族和宗教多元,種族的衝突和宗教的對立,再加上各國政府與中國大陸邦交各有不同的形勢,交錯形成複雜的地緣政治情勢。因此,新南向「貿易與投資的合作面向」,面臨各國的國民所得、經濟發展、教育程度、以及重點產業差異很大的困境,而更困難的還有如何瞭解在當地設廠、尋找合作夥伴在各國「潛規則」的不同民族習性和社會文化。

 由政府所主導工業、農業、以及海外投資開發公司的「國家隊」,未來最直接的挑戰莫過於中國大陸是東協國家第4大投資來源地,連續9年都是最大的貿易夥伴,2017年達到5,148億美元的貿易總額,以及截至今年5月底,在東南亞高達20萬的各類技術勞務人員。尤其在9月12日到15日將於廣西南寧舉辦的「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之後,面對中國大陸基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所要建構的「中國--東盟創新共同體」,我國新南向政策面臨的挑戰,實在不小。

 另外,要達到蔡總統「打造新南向產業鏈」的政策目標,在短期之內,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可行的方案反而是要另闢蹊徑,引導台商去參與日本廠商在新南向國家已經「落地生根」的產業供應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未來的商機。再者,預定今年10月舉辦、以「亞洲創新與進度對話」為主題的第二屆「玉山論壇」,則是值得長期深耕的另一個重要起點。特別是在智庫、公民社會團體、以及相關政府機構,在區域性的社會文化、人文思想、乃至於城市發展與新興科技的學術研究交流方面,建立一個長期性的對話論壇,絕對比在現階段要推動「『準』國與國」層次的整合型經濟合作計畫,或甚至「打造(台灣的)新南向產業鏈」,要來得更為務實可行。

 至於前述「國家隊」的建立,長久之計當是落實「由下而上」的政策作為,由經濟部工業局去年成立的「區域產業政策鏈結辦公室」,就22個縣市進行在地產業利基的全面性盤點。同時,更進而結合現有工商團體組織以及北台八縣市區域經濟合作會議、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平台、南部五縣市智慧城市區域合作論壇等的產經合作平台,帶領並協助縣市政府和工商企業逐步布局欣欣向榮的新南向市場,也才是務實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