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言把自己和太太林蔚君的另一半人生,投入金融科技(FinTech)生態圈的推動,產業大老豎起大拇指,讚許他運用最先端的ICT,帶動台灣各層面的轉型;然而,也有創投業者說,聽不懂他講的生態圈,在全球創新科技獨角獸吞食市場下,看不出來台灣能有什麼機會。
對於王可言在做的事,無論外界是褒、或貶,王可言多能微笑沉靜以對。美國電腦科學博碩士的學術訓練,王可言大可以是藏身在機房的科學怪博士;實際上,他把自己推向「傳教士」的角色,持續地串接各個領域,到處倡議台灣需要的轉型方向。
這位美國台籍科技資深人才,就著跨國資訊管顧業IBM20年的工作經驗,5年多前在前資策會執行長、準經濟部長李世光說服下,回到出生地台灣,滿腔熱血,要為台灣產業作出貢獻。他的理想陳義很高,可是台灣轉型所需的新產業,「怎麼就是出不來」,軟體業直白告訴他,「台灣將成為『台勞』,只能為外商作嫁」。
他的心,很急!只是,他更知道,產業、大型企業的轉型是相當痛苦的。
王可言在IBM的經歷,可用「奇特」形容。1986年仍在攻讀學位的王可言,獲得IBM實習生機會,1991年正式成為IBM員工,他看到電腦科學領域最重要的一員,從營運高峰走下坡,在IBM工作的前幾年,不時有人說「IBM要倒閉了」。「今天台灣的情勢,就像1991年的IBM」,王可言說,自己當時以首位研發人員轉進服務單位,親身經歷IBM的轉型,從營收85%來自大電腦轉由軟體收入擔崗,返台之前,IBM再經多次轉型,包括以「共享經濟」作為營運模式。
王可言人生的上半場,IBM用企業轉型為他付了無價的學費;人生的下半場,他希望在台灣發展。他先發現,2012年台灣最適合轉型的契機,平白過去了;接著,他再發現,原先寄望的資策會法人平台,複雜程度超過市場標準;於是他改為自己創業,沒想到資金來源再度困擾他,不是沒有錢,而是每分錢背後的官僚體系及壓力,迫使他必須放棄。
「要把台灣下滑的態勢往上拉,還有20年的路要走!」IBM經驗告訴王可言,不能坐等,唯有起而行,才能解決。現階段台灣發展金融科技,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