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60121林雅婷■自由業

少子化下的大學 何去何從

105學年大學學測將於1月22日、23日登場,由於少子化,今年新生將較去年減少2~3萬人,招生將更困難,被視為「105大限」;而去年12月公布的大學註冊率,共有67個科系的註冊率低於3成。過去二十年來廣設大學,並將技職院校升格為科大,大學快速增加到目前近160所。台灣大專院校密度、錄取率領先全球,但卻出現低註冊率的奇怪現象,高教面臨退場轉型或縮班的難題。

 大學數量過多,減招就能解決少子化衝擊嗎?恐怕是「治標不治本」。而開放更多外籍生及陸生,也只是杯水車薪。目前國立大學以整併方式處理,私校則輔導改善辦學績效或轉型,但後段學校仍難逃倒閉。大學院校退場對社會衝擊大,造成教師失業還影響學生的受教權,退場是萬不得已的作法。學生的就學接軌、教職員的安置、校產的處理都要完善配套。

 台灣18至22歲年輕人中,8、9成就讀大學,國人平均學歷提升,但大學生卻產生學用落差、低薪等問題,而業界卻大嘆找不到人才。高教的成敗攸關台灣競爭力不可輕忽,要改善大學生素質,重視教學品質和研究水準的提升,不該輕私立、輕技職,更要重新檢視教育資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