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尚義,在半導體業界人稱「蔣爸」,2015年,蔣尚義以台積電董事長顧問的身分獲頒工研院院士的終身榮譽職,現在,他多了個「蔣院士」的稱號。在他獲獎之際,難得分享了善用心態不怕挑戰的經驗談。其中也透露出,由於他敢於創新的心態,正是多年助台積電在激烈競爭的半導體產業屢戰屢勝的小秘方。
蔣尚義不負張忠謀厚望、18年來引領台積電技術超群
蔣尚義擁有美國史丹佛電機博士的高學歷,但這不僅僅是他的唯一的燙金招牌,他是台積電創立以來,掌管單一部門時間最久的副總。蔣尚義自1997年從惠普實驗室轉戰台積電,期間於2006退休,但在2009年因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力邀而回任,蔣尚義在2013年再一次辦理退休後,至今仍擔任張忠謀的顧問。蔣尚義多年來屢屢完成了張忠謀給予的「不可能的任務」,立下許多戰功,而這段不負張忠謀厚望的故事,更是各界對他最為津津樂道的美談。
蔣尚義在加入台積電擔任研發副總,帶領團隊一路開發完成0.25、0.18、0.15、0.13微米,並快速將台積電引領進入奈米階段,除了展現出90奈米、40奈米的團隊成果之外,更是助力於28奈米高介電金屬閘極(High-K metal-gate,簡稱HKMG)製程轉換,以及16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簡稱FinFET)製程轉換,這兩項先進製程的奈米技術,正是台積電近兩年來營收獲利創新高、快速縮短與英特爾技術落差的關鍵技術。
鼓勵年輕人不要怕「不懂」,似懂非懂時就是要把東西做出來
蔣尚義立下多次戰功,也將其經驗和年輕人分享,他說:「第一件事,要學會如何在很多實務理論似懂非懂時就把東西做出來。」
這就很像在幾千年以前,人類就會造橋,但是在那年代,並沒有土壤力學、結構力學、也沒有材料力學,然而,當時的人類就已經運用不同的方式完成造橋。所以,當工程師,並非不斷地完完全全只知追求真理,而是學習怎麼讓自己在尚未完全瞭解之前就可以把東西做出來,達到創新研發的成果。
基本功課是很重要,但並非每樣東西都要完全都弄懂才去做,如果把所有的理論都弄懂、再去做,一切就怕已經太遲了。所謂的創新研發,通常是在似懂非懂時,就要把東西做出來,甚至,要從中摸索再提出,更好、更優的解決方案。
他以技術門檻極高的半導體為例,由於競爭激烈,很多時候半導體的工程師是在過程中邊學邊作、摸索出來的,不見得有過去值可以參考。以CMP(晶圓研磨技術)的良率改善來說,這是一道結合化學、機械理論的研磨技術,但在提升平坦度時會發現,要磨平晶圓,並非你所見的一個平面,其實底下是個三度空間。
進行晶圓研磨過程中會發展,底下的三度空間有些地方是由三四條線是緊密在一起,有些地方是只有一條線,怎麼讓一條、三四條線的地方在進行研磨時的時間和結果是一樣、以提升良率?
蔣尚義說,「如果是硬碰硬去想,執意在研磨時間上打轉,不見得解決得了事情。」他憶起當年,台積電工程師團隊在解決這件事時,是轉個彎,在一條線的地方加上兩條線,讓底下的三度空間都是三條線的基礎,並善用一條線的電容原理以軟體方式增加成兩條線,讓這個改變是沒有成本的。
「很多時候,事情要成,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其採取的態度問題。」蔣尚義在鼓勵年輕人之時,同時也將他這套調整心態的小秘方運用在他目前的退休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