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平台「先上線、後上市」的行銷手法,讓消費者了解整項計畫或產品,接著才進入實際執行,這種模式對小規模企業來說相當適合,具試水溫的效果。
若一項計畫一開始就無法引起消費者興趣,以致募資失敗,也是給計劃者重新省思的機會。失敗的募資固然消耗行銷成本,但其停損點在實際執行前,能避免日後庫存滯銷的壓力。
如實力堅強募資成功,等於獲得已有買單者的生產訂單,後續與工廠接洽時,能精準設定生產數量,而足夠的訂單量更能攤提固定成本,使產品量產過程更順利。
國際間募資平台百花齊放,該如何選擇?簡言之,國內和國外募資平台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媒體曝光效益與市場面向不同。舉例來說,若一項計畫在美國Kickstarter上成功,各國媒體會爭相報導,國內募資平台的效益則相對限於國內。這並無好壞,企業應以自身商品市場定位來考量及運用。
吸引網路客買單的關鍵─
在募資平台上,產品介紹的準則就是清楚明瞭,簡潔再簡潔。文案是寫給消費者看的,讓消費者無須閱讀大段文字,就知道商品特色,也可併同圖表呈現,方式越活潑有趣越能吸引目光,掏錢購買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其次,影片也是募資網站上非常重要的元素,根據經驗,大約只有30%的人會將募資網頁開頭介紹影片看完,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抓住消費者芳心?影片內容淺顯易懂、聚焦產品絕對是王道。
根據成功案例,2分鐘以內的影片轉換率最佳。早期的募資影片喜歡加入工業設計、製造流程等片段,以取信觀眾其計畫的真實、可行性,但漸漸募資平台性質轉變、預購屬性提高,影片的主要功能就是展現產品特色,以新奇有趣的應用吸引目標客群。
另外提醒一點,若該募資平台主要客層是外國消費者,並非找外國人拍影片就行,必須要貼近目標客群的使用習慣及生活場景,才能成功傳達產品特色,也才能吸引顧客買單。
上架成功最佳時段大揭密─
在完成一個好影片後,商品上架的時機也是有技巧的。在美國募資,不可不知「周一神話」!經統計,一周中募資平台上消費量最高的時間總是星期一。上班族大多在星期一工作日開始時消費,而假日皆會安排玩樂聚會,甚少會坐在電腦前,長假也是同樣道理,遇到西方人重視的感恩節、萬聖節、聖誕節等連續假期,預定行程滿檔,自然也就不會上募資平台。
另一方面,若已事先得知有同業競爭者準備上架,千萬不要硬碰硬,募資網頁上架後,最為關鍵的時期是第一周,其成績會影響在平台上排名跟曝光率,所以如果在第一周就有好成績,後面就不用太煩惱。
過程是享受群眾募資的關鍵─
在成功募資後,後續而來的交貨誠實性與完成度也須注意!若商品在上架時,已預先製作樣品和工廠接觸,則構想與最後成品間的落差就不會太大,較不會產生客訴問題。
商品上架前一定要認清,群眾募資平台只是整體行銷曝光當中的一環,商品銷售後,對消費者與媒體關係的經營還是得靠自己,什麼都不做的結果,只會有親朋好友贊助,所以行銷宣傳的運作仍必要,成本也須考慮進去。
一項群眾募資計畫的細節很多、很複雜,但這樣的過程也是最有趣的部分,套一句Kickstarter的標語「This is the fun part」,享受吧!
(口述者為酷比令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