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41127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國家檔案局裡的台灣財經史

通縮年代,回顧通膨歷史「案藏瑰寶─國家檔案菁華展」昨開展

image
→民國38發行銀元券。圖/國家檔案局網站、于國欽
←民國37發行金圓券。圖/國家檔案局網站、于國欽
↑總統府茶會的汽車臨時出入證。
圖/國家檔案局網站、于國欽

 當前全球主要國家通膨持穩,歐洲、日本甚至還為如何擺脫通縮威脅而大傷腦筋。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國人恐怕很難想像早年惡性通膨的慘況。回顧歷史,惡性通膨曾導致民國37~38年金圓券、銀圓券貨幣體制接連崩潰,舊台幣以4萬元折算新台幣1元等近百年我國經濟發展重要文獻正式公開,國發會檔管局昨(26)日開展的「案藏瑰寶─國家檔案菁華展」,以史料呈現我國經濟最艱困的一頁。

◆典藏檔案厚度達16公里

 檔案管理局官員表示,各部會列為永久保留檔案滿25年後,經該局評為國家檔案的文獻就需移至檔案局管理,目前該局典藏的國家檔案厚度達16公里,超過30座台北101大樓的高度,本次展覽預定展出至明年5月底。

 本次特展展出的內容,包括中華民國開國以來的重要政治、經濟發展文獻,包括各個版本的憲法草案、解嚴的公文、新台幣改革、獎勵投資條例訂定等,也有輕鬆的圖片如總統府茶會的汽車臨時出入證、早年的郵票等等。

 經濟書刊所描述的國共內戰期間惡性通膨,往往流於抽象,如今一一呈現在國家檔案的文獻中。檔管局表示,為平息通膨,政府37年發行金圓券、不久即告失敗,38年再度發行銀元券以一銀元抵5億金圓,但依舊無法穩住民心。

◆金圓券面額高達50萬圓

 雖然37年8月總統頒布「財政緊急處分令」,三令五申金圓券為本位幣、白銀及外幣逾期不得任何人持有,但根本沒人相信。依檔管局的史料,金圓券發行面額後來竟高達50萬圓,另東北九省流通券面額也高達1萬圓,驚人的貨幣發行量所形成的災難,就如同1922~1923年德國貨幣體制崩潰所引發的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一樣。

 民國38年7月政府再次改革貨幣,以銀圓券取代金圓券,但仍未能平息民眾疑慮,不只民眾不相信銀圓券,連政府機關也拒絕民眾用銀圓券繳稅,這個不信任終致經濟陷入全面失控的局面。

 通膨不只打垮經濟,也禍及財政,檔案管理局也展出38年所發行愛國公債檔案,在國共內戰紛亂年代,政府建設、打仗都要花錢,但政府沒錢,因此以愛國號召民眾購買公債,公債條例草案第一條就指出:「政府為激發人民愛國情緒,集中財力平衡預算,穩定幣制,以達成戡建大業,發行公債定名為民國三十八年愛國公債。」

◆新舊台幣1元換4萬元

 儘管政府使出貨幣、財政手段想穩住局面,但混亂的局面持續擴大,甚至波及台灣,強烈的通膨預期,讓台幣幾近崩解,民國38年6月政府改革台幣,公布「新台幣發行辦法」,以舊台幣4萬元折算新台幣1元,連年的惡性通膨終告平息。

 在那個通膨率是天文數字的年代,隨著新台幣改革,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民國42年台灣躉售物價(WPI)漲幅降至8.84%,43年續降至2.18%,隨後十年雖然兩岸戰火頻仍,但物價仍屬穩定,也正是如此,隨後十年台灣經濟終於破繭而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