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視覺特效動畫公司「數位領域」(Digital Domain)砸大錢,與頂峰娛樂、OddLot公司共同製作大預算的科幻電影「戰爭遊戲」(Ender's Game),並以成本價製作片中941個視覺特效鏡頭。「戰爭遊戲」製作預算1億美元,對剛渡過財務困境的數位領域來說是高風險的賭注,視覺特效界也在觀察此模式能否重振特效業。
1993年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共同創立的數位領域,製作先進的電影視覺特效與數位圖像聞名,研發的科技與軟件也被業界採用,曾以電影「鐵達尼號」、「阿凡達」贏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
數位領域參與「戰爭遊戲」,是在財務困境發生前,在27個月製作期間,該公司於2012年申請破產保護,接著經歷所有權多次換手,終在今年7月塵埃落定,由香港上市公司奧亮集團(Sun Innovation)以5,000萬美元,從中國小馬奔騰公司買下數位領域的股份,奧亮擁有70%股權,印度商Reliance MediaWorks持有30%股權。
奧亮原來的主要業務是塑料、金屬和茶葉貿易,在中國也擁有多個停車場。奧亮在買下數位領域後,改由謝安(Daniel Seah)接任行政總裁,最近又任命多位華人擔任重要職務,明顯往傳媒娛樂業發展,並宣佈更名為Digital Domain,中文名為數字王國集團有限公司。
謝安表示,奧亮購買數位領域不只是因為其20年來的表現,「戰爭遊戲」共同製片人的身份更是主要動機,他已經在與各方會談其他共同製片的機會。
在被收購前,數位領域就一直想進入電影製作,2011年與獨立融資「戰」片的OddLot一拍即合。數位領域還特別做出一個樣片,在坎城影展發表。據娛樂網站TheWrap的報導,此主角通過零重力訓練室的50秒片段,就在現賣出多國地區的放映權。
數位領域並非第一個積極參與共同製片,希望分享回報獲得更大盈利的視覺特效公司。
Prime Focus是「萬惡城市2」的投資者之一,同樣提供資金和視覺特效製作,據TheWrap的報導,此項交易價值在1,600至1,900萬美元之間;Rhythm & Hues曾在2010年共同製作「瑜珈熊」;Hydraulx共同製作環球影業2010年的「天際浩劫」。但這幾個例子比起數位領域在「戰」片的投資,小很多。
前執行總裁John Textor曾說,數位領域若要收支平衡,「戰」片在美國的票房需超過8,000萬美元。Textor最近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表示,該公司投資1,720萬美元現金換取該影片37%的股權及續集、某些遊戲的權利,並以成本價製作該片視覺特效,據悉這份價值約1,000萬美元。
「戰」改編自美國作家Orson Scott Card於1985年出版的同名科幻暢銷小說,描述未來世界受到外星異種蟲族侵略,人類存亡繫在一名青少年身上,由「X戰警:金鋼狼」導演Gavin Hood執導,哈里遜福特、班金斯利主演。主要場景在美國新奧爾良市一個前NASA的設施裏拍攝,現場有一座零重力訓練室,但片中多數場景是藝術家用電腦創建。
11月在美國上映的「戰」片,首映週末票房2,700萬多美元,雖登上冠軍,但成績僅略高於分析師預估,業界不看好會開拍續集,原因之一是觀眾群比預期年齡大,有54%的觀眾是25歲以上。
視覺特效業經營愈來愈難,Asylum、Illusion Effects、CafeFX等多家公司都關門了,Rhythm & Hues和數位領域等大公司也被逼得申請破產保護,除了生意被有稅收優惠的地區搶走,還因增多粥少,報價越比越低,利潤不足。
日前在好萊塢舉行的VES視覺特效高峰會上,華納兄弟影業動畫和視覺特效總裁Chris deFaria表示,視覺特效公司希望從賣座電影的票房分紅,是基於有風險的投資,而不是獎勵,只要願意承擔風險,任何公司都能與製片廠訂立這類協議。
哥倫比亞影業特效製作主管Arnon Manor不認為這種模式能解決業界的問題,因為大多數視覺特效公司沒有財務能力來共同製片。VES的執行長Eric Roth也說,共同製作是個好機會,但美國只有20幾家公司有能力參與。(本文作者為國際動畫製片、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