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強震的另一項衝擊──核輻射危機的影響更深遠。這次日本輻射危機的嚴重程度,已超過美國三哩島事件,與蘇聯的車諾比事件同等級,且目前仍未獲得解決,長久以來將對未來日本的核電產業、農產品與觀光產業的經營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這兩項非傳統的震災衝擊,還超越日本領土,打亂了世界生產供應鏈,台灣尤其不能輕忽。根據2010年的統計,日本占台灣的出口及進口的比例,分別為6.6%及20.7%,因此,日本震災對台灣進口的影響遠高於出口。其中,日本進口的關鍵零組件如IC晶片及導電玻璃供應不是中斷,就是成本大增,更將讓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關鍵產品,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在與積極搶占市場與零組件的蘋果電腦競爭大戰中居於劣勢,形成極大的挑戰。另外,還有來自日本的觀光客也可能減少。
面對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以及非傳統的挑戰,幸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全球發展仍有脈絡可循。這是我們在面對短期事件時,必須謹記在心的長期遠景,也是任何重大決策所必須考慮的要件。首先,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動盪,人民的福祉都是最重要的考量。無論是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等國家推翻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或是像沙烏地阿拉伯在不安中發放現金給人民對抗通膨與緩解失業衝擊、乃至於中國的十二五經濟計劃中強調要縮小城鄉差距,都是人民福祉及權利意識抬頭的表現,執政當局要引以為戒。
再者,儘管面臨諸多天災人禍等短期挑戰,全球經濟長期仍將成長。花旗的研究報告指出,即使遭逢天災和政治動盪,在2030年前,全球GDP仍將以4.6%的年增率成長,2030年至2050年間,全球GDP成長仍可保持在3.8%。這對企業的意義是,相對於2010年全球72兆美元的購買力,2050年的全球購買力將急速成長5倍以上,達到380兆美元,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其中的商機。
第三、未來40年,小國的成長將高於西方國家。在過去1、2百年,經濟發展的主力在西方大國,但是未來全球的成長將是遍地開花,其中尤其不能忽略新興國家。花旗的研究預估,中國將在2020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印度將在2050年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且在2050年,全球GDP的組成比重將大幅扭轉,亞洲占其中的52%,美國僅佔其中的7%。除了中國與印度,其他迅速成長的國家還包括印尼、孟加拉、菲律賓、越南、斯里蘭卡以及近期曾深陷政治風暴中的埃及、伊拉克、奈及利亞等國家。
第四、資源配置與物價的挑戰。前所未見的全球經濟普遍成長,也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課題。在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大幅成長、資源消耗增加的帶動下,全球性的通膨是必然趨勢。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供應與日俱增的需求,考驗著我們對環保的重視和科技發展,讓地球免於資源耗竭。從另一面看來,我們也可以理解,無論是企業或個人,如果能夠掌握重要的資源,就可以搭上成長的列車,降低這些衝擊。
對台灣而言,我們也要思考,如何躋身於未來成長之林,不要淪為輸家。
最近麥肯錫有一項調查非常發人省思。它指出,全球的50大城市占了GDP的六成,台北目前仍名列其中。但是到2025年,台北將跌出前50名榜外,占全球GDP的比例也會下降,並被瀋陽、杭州與深圳等城市迎頭趕上。不確定的年代中,有值得我們銘記於心的不變趨勢。在這場爭戰當中,如何保有一席之地,是未來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