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10304文/陳富瑩

掌握三關鍵 贏向後ECFA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張光平:

image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張光平。 圖/拓墣產業研究所提供

過去兩岸分工模式主要是利用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壓低產品價格,以大量的產品服務西方市場,是靠苦力在賺錢,有的只有勤奮與拚勁。

 隨著大陸市場走內需導向,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市場』,加上ECFA的簽署,兩岸更需要有新的經營模式,強化並推動兩岸產業的合作,包括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節能環保、雲端運算、新能源等產業,透過文化與創新的產品,打破過去替人代工的窘境,將產品銷往兩岸與全球。

 面對後ECFA時代,將是我國新的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的開始,我國應掌握三大關鍵契機:

 (1)將台灣電子業的領先及「MIT」的創新與品牌作為發展優勢,發展創新應用服務。 (2) 打造先行試點或發展「旗艦型應用」,建立參考模式,尋找兩岸產業及技術互補合作的機會。

 (3) 將區域經濟市場定為台灣發展方向,兩岸合作共同拓展全球市場。

 而兩岸產業更應深度整合及分工,包括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橫向整合,對於關鍵原材料受外商壟斷的行業的戰略聯盟,以及具國際競爭力的兩岸品牌的縱向整合,以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並開創台灣產業黃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