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發表會中,工業局特別邀請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在會中主講「如何創造產業的在地優勢」。陳教授以其自創「產業回填工程」的概念建議政府及企業界發展「有在地優勢產業」,並強調「把產業留在台灣,把工作留在台灣」是目前我國工業政策的首要目標。
陳添枝教授指出,台灣長期以來均注重產業產值及出口量,致使台灣產業「有出口,但不一定有就業」。近年來台灣貿易出口額和接單額之落差越來越大,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從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例表中(見表)可看出,台灣資通訊、家電、電機、精密儀器及電子產品等(第一類)之海外出口比例超過60%,而化學品、基本金屬製品、機械、運輸設備及調理食品等(第二類)產業海外出貨比率低於15%,未來政府與企業應設法使第一類商品海外出貨比率下降,並使第二類商品的出貨量擴大,方能防止台灣產業之空洞化。
陳添枝同時強調,全球化的競爭優勢在於「本土化的能力」。他說,發展台灣在地優勢產業,除可考量原有的飲食文化、環境、高運輸成本等因素之外,在生產全球化的趨勢下,提供服務有助於產業的在地優勢。例如,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多已外移,但若發展在地資通訊服務業,就可由本土資通訊服務「回填」本土資通訊生產業。
此外,陳添枝認為,有在地優勢的產業就不會外移,也就會創造就業機會,他特別提出三大建議:一、對已外移之產業,政府應想辦法以政策吸引台商回填,並找出新商機;二、整合型(機械、汽車及運輸等)產業外移機率不大,但必須協助產業衝出一定的出口量,否則產業仍將外移;三、對於規模經濟型(如石化及塑膠等)產業,規模大是其優勢,但產業中下游卻日漸消失,當務之急就是留住部分中下游廠商,以避免產業斷鏈。
陳添枝認為,台灣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數位電視的國際競爭條件仍強,此外,大陸低廉工資的競爭已不是關鍵;從宏達電的成功發揮在地優勢,在台灣生產、由台灣出口,相較鴻海的大規模外移,也可給國人不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