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10224李勝彥

人民幣升值的必然性

image
 ●為抑制輸入性通膨,讓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來說是個便利的方式。圖╱美聯社

自去(2010)年年初迄今,中國人民銀行為對抗其國內通膨已8次提高銀行存準率和3次調升基準利率,但其通膨情形仍未見改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由去年9月的3.6%,逐漸上升逼近5%,高於其今年的4%目標。對此情勢,中國大陸國務院官員巴曙松指出,人民銀行今年第一季政策將會是3率(存準率、利率和匯率)齊發,顯見其情況之嚴峻。

 當前中國通膨(含不動產泡沫)問題受到格外關注的情形如下:

去年12月中旬,中國黨政在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轉向為「穩健」;人民銀行將其今年之貨幣供給M2之年成長率目標訂為16%,遠低於其去年之實際平均年成長率20.78%;住宅和食品價格之高漲,易造成社會不安,最近埃及等一些中東國家的動亂情形,可為殷鑑;最近中國民調顯示,「物價調控」的願望以及日前「中國茉莉花革命」網民「我們要食物」的訴求,皆引起中國黨政高層之重視;中國大陸採取每年提高薪資2成以促進內需的策略,若勞動生產力未能同步提高,恐將引起國內物價進一步上漲;以及現任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在2012年秋天卸任,因此,在今後這一段政權移轉期,中國勢必以維持物價穩定做為施政主軸,以留下黃金十年的政績。

 目前人民銀行採取一連串的貨幣緊縮措施確也正朝此方向進行。惟中國的通膨有內、外在因素,但這兩者皆需要人民幣的適度升值來配合,才較易發揮效果。

 就內在通膨因素而言,中國迄至去年底的M2貨幣數量約10兆美元,高居全球之首。若以一次調高存準率2碼,將可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約3千3百億人民幣。但2010年中國外匯存底增加約4,500億美元,釋出的流動性約3兆人民幣(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6.7計算),遠大於調高存準率8次所收回的資金。由於阻升人民幣是導致中國外匯存底大幅增加的主要因素,若此政策不加以調整,中國通膨的內在因素短期間將難以消除。

 其次,就外在通膨因素而言,係由下列三種全球失衡的現象所導致:一、人口與成長。中國、印度、印尼和巴西這四大新興國家,人口合計約30億人,佔全球人口之42.7%,而歐、美、日工業國家的人口合計約8.5億人。

 往昔工業國家的較高成長,因其人口壓力不大,對全球糧食、礦物和貴金屬等天然資源的實際需求並不特別增加,但當前新興國家的高成長,因要滿足其國內龐大人口較高水準之慾望,有如睡醒張開大口的猛獅,其對全球天然資源的需求將顯著增加,但在短期內全球資源供給和替代品不易增加,自會引起全球資源通膨。今後新興國家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帶動對全球資源的實需,這是目前全球通膨難於大幅降溫的主要因素。

二、資金與分配。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來,歐美日工業國家一直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但其所釋出的龐大流動性,有大部分流向新興國家,在新興國家對全球資源本已因高成長而有實需之情形下,加上資金面的助長,不無形成一種爭奪全球資源和投機性的假需求,這將影響全球天然資源市場穩定。

三、協調與對立。自進入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陸續崛起,形成一個不可忽視的經濟體。由於工業國家與新興國家在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和貿易政策等議題上,各有不同的國家利益,新興國家已不再如往昔般,必須處處同意由工業國家所規劃的國際協調,現在常會出現對立的情形。因此,在全球意見失衡之下,全球通膨很難在G20等國際組織的會議上得到一個完善可行的解決方案。

 由上可知,在有成長的世界,全球通膨短期間將難獲降溫,而中國為抑制其外在的輸入性通膨,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讓人民幣升值或許是一個短期便捷的方式。但由於中國早已對日本在1980年代日圓大幅急升的後果視為畏途,今後也只能看到人民幣緩升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