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112■傅豐誠

美元霸權與人民幣國際化

上個月IMF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第40屆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原訂要推動的各國份額改革未獲通過,相關改革將推遲到2023年底。原本計畫將中國大陸在IMF的份額和投票權從第3名上升至第2名。目前,美國擁有17.46%的份額,對應16.52%的投票權;日本排名第2,擁有6.48%的份額,對應6.15%的投票權;中國大陸排名第3,擁有6.41%的份額,對應6.09%投票權。由於任何的份額變化必須經過85%的總投票權批准,並需要所有成員國簽字認可。

由於美國擁有16.52%的投票權,這就賦予其實質上「一票否決權」。想要在IMF爭取更大的份額和話語權,還是繞不開美國。尤其關鍵的是,IMF份額改革最終需要美國國會授權通過。中國大陸經過多年努力,人民幣在2016年10月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DR)籃中,權重占10.92%,僅次於美元及歐元。此次份額及投票權權重調整未獲通過,對大陸國際金融影響力無疑是一頓挫。

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但仍然是在美元體系中運作,美元仍是國際經濟活動中計價(價值標準)、結算(交易媒介)及儲備(價值儲藏)貨幣,其影響力無遠弗屆。中國大陸向美國出口賺取美元以後,還要將其中相當大部分借給美國。如果不借給它,美國就會印鈔,引發美元貶值。這將造成大陸的美元儲備縮水,人民幣被動升值,對出口不利。

由於美國80%以上的對外債務是以自己印刷的美元計價,因此美國本身的對外負債可以通過印刷美元予以解決,這就是所謂美元霸權。造成大陸這個全球最大債權國卻要維持美國這個最大債務國的貨幣穩定,被迫購買美國國債及司債。

1970年代初,以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以後,美國為了確保自身的儲備貨幣地位,聯合沙烏地等國建立了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其他國家若要進口石油必須用美元支付,因而就必須儲備美元。這樣一來,美元在與黃金脫鉤之後依然穩固地保持著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在2017年發行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也計畫建立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即使有意以人民幣挑戰美元國際霸權地位,但其要走的路還很遙遠。

大陸外貿規模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但出口大於進口的貿易結構卻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因為人民幣要作為國際結算與儲備貨幣,要讓流出大陸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大陸來說就要產生長期貿易逆差。就金融面而言,大陸資本無法完全自由流動,利率與匯率市場化不足,人民幣資產池規模小、金融工具種類少。缺少這些必要條件,使得人民幣的可得性與可用性不高。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難度甚高。雖然人民幣已成為IMF特別提款權籃子中的權重貨幣,但其在國領域中的交易比重反而低於日圓、英鎊、甚至加元,顯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前進不易。

國際貨幣享有鑄幣權的好處,中國大陸自然也是夢寐以求。中美貿易戰以來,大陸在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動作相對積極,應是著眼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長程目標。現階段美元的國際霸權仍然堅立不搖,大陸之所以在此波戰略競爭中處於相對被動,貨幣戰能力與工具的弱勢應是重要因素。對人民幣而言,在東亞地區扮演區域貨幣角色的阻力較小,因為大陸是此區域經濟體的最重要貿易對手國,並且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