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324■記者黃冠智、董庭佑/專題報導

微酸漸成主流 兩岸品咖啡精緻化

改變苦、濃認知 入口回甘才是好品質

image
台灣咖啡協會副理事長周溫培示範如何製作咖啡。(記者黃冠智攝)
台灣進口大陸咖啡以雲南咖啡為大宗。(CFP)
牛奶含量較多的拿鐵,備受許多消費者喜愛。
(記者黃冠智攝)
消費者一邊喝咖啡,一邊品嘗蛋糕。
(本報系資料照片)
▲咖啡已成兩岸民眾不可或缺的飲品。
(記者黃冠智攝)

咖啡已成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不僅每天要喝上一杯,甚至對咖啡豆也很講究;早年消費者對咖啡認知多以濃、苦最好,但如今「微酸」漸成主流;雖然大陸知名的雲南咖啡豆也有出口台灣,但因品質不穩定、後端技術不佳,只有少數業者嘗試。

台灣飲料調製協會理事長李月琴指出,台灣進口大陸咖啡以「雲南咖啡」為大宗,市售價約一磅600元(新台幣,下同);莊園豆若經比賽認證,可能至上萬元不等,商業用豆則落於一磅300元左右。

台灣咖啡協會副理事長周溫培直言,雖然雲南咖啡豆生長環境佳,海拔、霧氣、溫差充足,理論上會有果酸味、品質佳,但因後端處理不佳,每年咖啡豆品質不一,很可惜!

周溫培說,「懂咖啡的人都知道雲南樹上的咖啡豆品質一等,但後端加工後卻相差甚遠。」雖然台灣有業者進口雲南咖啡豆,但仍為少量,只做口味嘗試,且多用「混豆」的方式做咖啡。

「目前大陸有幾個公司要整合雲南咖啡豆、提高後端技術,但仍需靠時間,不是2、3年能完成。」周溫培表示,理論上看好雲南咖啡發展,除了大陸人口、市場大,雲南咖啡豆生長環境佳也是原因,後端技術提升後,雲南咖啡很有機會。

兩岸民眾「品咖啡」習慣有些許差異,李月琴表示,台灣約60至70%消費者能接受咖啡「水果酸」,順口舒服為主要考量;雖然大陸有近9成民眾習慣喝「即溶咖啡」,但一線城市對「精品咖啡」,也開始有實質要求。

不光是兩岸,全球喝咖啡的習慣都很像,北方民眾喜歡咖啡酸、淡的口感,南方人則是重口味。周溫培舉例,早年推廣虹吸式咖啡時,台北可能用14、15克的咖啡豆,但中部就要18克,但南部可能要22克,大陸其實也差不多。

雖然早年民眾認為咖啡「苦」、「濃」才是好,但周溫培直言,這是錯誤觀念!咖啡豆品質好,會有好的「微酸」口感,入口後「回甘」、產生唾液;不好的咖啡,入口後會感到乾澀。

周溫培還提到,目前兩岸的咖啡消費族群,落在25至45歲的白領階級,男女比例差別不大、約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