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310■中新社(作者甄姬為廣東中醫院醫生)

對症針灸 天天扎效果難加倍

按壓足三里穴可改善脾胃 揉神門穴助睡眠

image
▲用拇指按壓神門穴可舒壓、預防失眠。(本報系資料照片)
▲天天針灸效果難疊加。圖為河北中醫師為病患針灸治療。(新華社)

相對於藥物的「副作用」,針灸算是綠色療法。出於養生目的,民眾常認為,既然是綠色療法就可「經常扎」,甚至「天天扎」。但其實針灸並不會有「無限疊加」的治療效果,身體也不會因此更加獲益。

針灸可刺激穴位、經絡,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達到防治疾病;其中,針刺療法須由專業人員操作;但灸法要求不高,而且相對安全、便於操作,遵循醫囑的情況下,人們可依身體狀況、季節選取不同穴位,如足三裡、關元、氣海、神闕等穴位做保健灸法,用點揉、按摩等方式取得溫補陽氣的效果。

若為改善脾胃功能,可每天按壓或艾灸足三里穴:睡眠有問題可每天點揉神門穴,睡前搓湧泉穴、按壓照海穴、揉揉耳穴等,有助改善睡眠。

不少人認為,針灸次數越多、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臨床發現,長時間、不斷針灸刺激或持續多日的針灸治療,並不能保證針灸效果的「無限疊加」。

多數情況下,如慢性疼痛、火針治療、月經病等,有適當治療間隔是必要的,這樣有助患者「針刺得氣」,從而起到扶正祛病之效。所謂「針刺得氣」是指在針刺穴位後,經過手法操作或較長時間的留針,使患者出現痠、麻、脹、重等感覺,行針者則覺得針下沉緊。

這種針感的程度及持續時間長短,和療效有密切關係。當然部分疾病如急性疼痛、實性唉逆、外感咳嗽、急性泄瀉、突發性耳聾等,建議由專業針灸師天天針刺,甚至每天2到3次;同時不建議民眾出於養生盲目地針灸,應據疾病性質選擇療程。

針灸是精細化診療方法,針灸前、後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項,否則不但沒有療效,還可能危及健康。

針灸不能在過饑、過飽、過勞或酒醉下進行,針灸前要保持心情輕鬆,避免情緒過度緊張,不化妝、刮舌苔、噴香水,預防影響醫生對健康狀況判斷。特別是在針灸前,要去一次廁所,避免針灸後留針(進針後將針置於穴位內不動,以加強針感和針刺的持續作用)出現不適,或針灸腹部刺激膀胱。

針灸後要注意皮膚清潔,但不需要消毒,只要不接觸髒水、油汙等穢物即可;此外,不可立即洗澡、洗頭、接觸冷水、外出吹風或空調,否則患者可能會有類似外感症狀或針眼局部輕微感染等。另外,患者要充分休息。

近幾十年來,學者圍繞針灸進行科學的研究,除了骨關節疾病,針灸對血管類疾病、神經類疾病、慢性胃腸疾病、腎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及美容減肥和部分皮膚疾病都有顯著效果。

但對於針灸認識和針灸實施,仍有些不正確觀念,如「針刺穴位不應出血」是常見誤區。

臨床上,一些患者認為針刺不應出血。若看到出針後出血了,患者尤其是初次針灸的人會感到害怕,認為「沒扎好」。

其實微血管遍布全身,針刺入穴位後,有時穴位下的微血管也會被刺破。若出針後皮膚有少量出血、小範圍瘀青均屬正常,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出血」在中醫療法並非禁忌,如一些熱病、瘀滯類疾病,還會用放血療法。所以患者不必對少量出血過度緊張。

「扎針會使人體漏氣,尤其是老年人、久病的人不適合扎針」,這也是另一個常見誤區。所謂「氣」,在中醫理論是指「正氣」,是人體正常功能和臟腑器官的機能。醫者透過相關穴位組合,並搭配適當針刺手法,可補充人體所需,增強臟腑功能。這就是針灸所說的「補氣」,不會出現「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