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表面上,全球互動的主體不再只是「國家」,像跨國公司、全球傳媒、非政府組織(NGO)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實際上,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透過操控NGO,依舊能夠干預他國內政,有學者嘲諷,冷戰後所謂的「全球治理」,其實還是「大國治理」。不過,當中共十九大宣示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加上美國總統川普的孤立主義傾向,一個「中華治世」(PAX SINICA)正逐漸取代「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
《NGO與顏色革命》(Helping or Hurting)的新書發表會15日在時報大樓舉行,為本書寫序的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指出,NGO雖號稱「非政府」,但許多NGO背後的出資者、主導者都是西方國家,很自然的,這些「非政府」組織所追求的仍是母國的國家利益;他強調,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所謂的「全球治理」,實際上仍是「大國治理」,只是透過NGO,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透過NGO輸出西方價值,像自由、民主、人權、市場經濟等,這些價值觀是好的,但問題出在NGO本身的態度上,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救世主,不管其他國家土壤是否能直接移植這些價值和制度;像西方認定民主就等於選舉,但是從烏克蘭的內戰、阿拉伯之春引發的難民潮看,直接移植西方價值和制度,結果不一定是好的。
在西方國家企圖透過NGO輸出西方的價值與制度時,中國價值、中國模式卻在實踐中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同。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湯紹成認為,中共十九大就是一個分水嶺,此後,「中華治世」將逐漸取代「美國治世」,但並非大陸要搶當世界的老大,而是川普自己「不玩了」,大陸才這麼快被推到世界中心。
美國《時代》周刊說,中國贏了、西方那套過時了,湯紹成對此解析,「中華治世」不只是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不只是經濟援助,而是中華文化、中國價值觀的分享,所以中共十九大是「中華治世」和「美國治世」的黃金交叉,開啟了全球的「中國元年」。
正因為「中華治世」最重要的是與世界分享中華文化、中國價值,湯紹成建議,當台灣已推出「唐獎」,大陸更應該設立一個獎金比諾貝爾獎更高的「中華文化發展獎」,針對各國的不同世代,分別頒獎;獎項設定可以很靈活,譬如請日本小學生比賽朗讀〈禮運大同篇〉,或是在某些國家舉行青年中華武術競賽等,而且評選頒獎的目的不是強加,而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