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50726■記者單厚之/綜合報導

古蹟修繕缺金 京文物建築走味

修建詳規未編制 財政匱乏 安全堪慮

image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CFP)
▲北京市約50%的文物建築,結構和消防安全有隱憂。圖為24日,北京南鑼鼓巷遊人如織,商業氣息濃厚。(CFP)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24日聽取市人大執法檢查組檢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中點出北京市在保護古城方面的問題,全市約50%的文物建築,建築結構和消防安全有隱憂,文物建築不合理使用的情況嚴重,且保護舊城風貌、老舊房屋修繕的資金匱乏。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從2005實施,至今已經10年,最近第一次針對《條例》的實施情況進行體檢。根據執法檢查組的報告,北京市至今都還沒有編製、公布,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畫,以致於保護工作缺乏詳細具體規畫和標準。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則表示,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收入和銀行貸款,資金來源匱乏。跟據統計,由於歷史原因,全市約50%的文物建築,有建築結構及消防安全隱患,文物建築不合理使用的現象也很嚴重,但受限於政策、資金和產權等問題,解決不易。

梁偉說,在現實面上,舊城小型私房原址翻新的數量很多,不可能全面進行評估工作;所以應盡快確定「風貌影響評估」的標準與程序。

《京華時報》的記者也寫到北京舊城的情況:擁有百年歷史的楊梅竹斜街,現在已經變成一條現代商業街。1700戶居民中,有529戶選擇遷出、搬離舊城;空出的地方,部分成了公共設施,另有20多座院落引進了以文化創意為主的商業。

祖輩幾代都住在楊梅竹斜街的石寬(化名),擁一套50平方公尺的門面房和四合院,利用門面房開了一家小書店。石寬說,舊城改造後,生活發生了改變,房子乾淨了,胡同寬敞了,但老鄰居也走了不少。現在多了很多遊客和外國人,書店的生意不如從前。石寬說自己不會搬走,但也開始思考「是不是也轉型幹點適合這條現代商業街的生意了」。

而在景陽胡同附近,一家餐廳門口擺放著「老北京四合院免費參觀」的標牌,但走進去之後,裡面卻經營各色小吃。店員說,「這裡是老闆2年前翻新的,除了頂部,其他格局都重新做了規畫,原來的東廂房西廂房都看不出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