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盲人李金生去年考高考還是用傳統的紙質考卷,摸完一張考題花了兩個半小時,他申請電子試卷(用電腦打字答題)也不被允許;台灣25年前也只是提供視障考生簡陋試場,沒有特殊考場,但現在已經進步到可以用語音報讀軟體幫視障考生「讀」考卷。
根據大考中心2001年期刊,1990年代初期,台灣對身障人士的公共服務意識還未興起,當時視障考生只能申請一人一間教室,但沒有其他輔助儀器;到了1996年大學聯考,大考中心首度製作點字卷、凹凸立體圖形;1999年嘗試讓盲生以電腦作答;2001年已經有了電腦報讀服務,點字不夠快的中途失明者也可以參加考試,至於從小學盲文的盲生仍可選擇點字考卷。
為了服務身障考生,大考中心「嘗試各種可能的方式」,像是讓肌肉萎縮症考生使用數位錄音機(MD)錄音答案卷,並請人抄錄;至於提早入場準備、延長考試時間、放大試題、放大答案卡、以白紙代替答案卡、提供照明、放大鏡、擴視機,安排一樓考場、大桌椅等,都只是「基本配備」。2013年有小腦萎縮症考生用手機簡訊答題創下先例;今年2月學測大考中心更引進視障考生愛用的NVDA報讀軟體。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身心障礙學生考試服務辦法》,要求各級學校及試務單位都應該提供身障考生合適的考試服務,不過其實台灣的身障考生服務早已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