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間打破性別框架的「友善廁所」,於2011年出現在世新大學。隨著近年多元性別平等推廣趨勢,無性別廁所也出現在區公所、戶政事務所、餐廳等公共場合。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祕書長王蘋分析,「台灣性別友善廁所仍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況,支持但不見得願意使用。」
王蘋對本報表示,相較以生理上男女性別來區分的男廁、女廁,性別友善廁所最重要的是「跨性別」觀念的啟發,有些需求無法單純「男女二分」。
比如說穿著樣貌比較中性的「帥女」、氣質較陰柔或打扮女性化的男生,甚至一些「跨性別人士」,可能進男廁、女廁都不對。另一方面,最常遇到的就是有照護陪同需求者到底該「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她透露,台灣近年來開始推廣無性別廁所,但以使用者角度來看,出現「叫好不叫座」情況,有女學生曾對她說,擔心偷拍、騷擾、尷尬的問題。但她也說,其實像星巴克獨立的單間廁所、飛機上的廁所,就是男女共用、無性別的概念,一旦放大到整個公共空間,就容易被貼上性別標籤,這些都需要靠時間去推廣。
世新大學於2011年將兩間既有男廁改建為性別友善廁所,不過一名葉姓世新學生表示,建成後其實使用的人非常少,尤其是女生,「仍是女生上女廁,男生上男廁」。
除了首開性別友善廁所先河的世新,師大、政大、成大、台中一中近年也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其他公共空間如國道仁德休息區、光華數位新天地,還有部分餐廳也有設置。整體數量來說,仍未普及。
台北市民政局2011年開始在多地戶政事務所、區公所改建、增設性別友善廁所,以改善女廁大排長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