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紙牌屋》在美國本土熱播,在大陸地區也受到廣大粉絲追捧。以美國白宮權力鬥爭為主軸的該劇,第2季加入中國元素,包括大陸政治腐敗、中美間諜戰等劇情。然而卻有報導指出,負責打造該劇中國情節的劇組,實際上並沒有那麼了解中國文化。
《博客天下》報導,《紙牌屋》首席編劇鮑爾威利蒙,前後花了4年時間創作《紙牌屋》2季劇情,他同時也是將中國元素編進第2季的提出者。然而報導稱,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呂曉波在受訪時指出,威利蒙對於中國的了解其實不多,實際上只在就學期間修過1門《中國近代歷史》課程。
呂曉波說,威利蒙對於中國的了解明顯不足,故求助於當年歷史課程的老師,而這位老師讓其同事呂曉波一起幫該劇組補課。2012年,哥倫比亞大學內,呂曉波和編劇組一起交流與中美關係相關的議題,現場的氛圍像是1場研討會。
呂曉波說明,交流過程並未涉及具體劇情或角色設置,更多時間花在了解中美關係上。其後他發現第2季中,中國相關的情節幾乎占了一半,稀土危機、中日島嶼衝突等重要議題都被納入劇中。
報導稱,除了中美議題外,編劇組似乎有意讓劇中的美國人表現得很了解中國,甚至能洞察中國人心。諸如「和中國人打交道,堅持比妥協更能贏得尊重」、「以和為貴」等台詞在劇中屢見不鮮,實際上卻帶有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此外,儘管中國情節比重很大,卻只有幾個鏡頭在大陸拍攝。第2季第7集中,中國商人馮山德的花園外景即取自雲南麗江,然而這豪華度假村的外型,顯然不是中國人眼中的富豪宅邸。
對此,《紙牌屋》中國鏡頭的執行導演科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這其實是西方概念中的中國豪宅,而中國人的觀念反而較為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