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31226■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

自貿區負面清單 有第2波開放

專家估明年中公布 促台商善用自經區對接優勢

image
▲上海自貿區2014年版的負面清單,有進一步開放空間。圖為上海自貿區大門,已成為遊客拍照景點。 (本報資料照片)

勤業眾信與工商協進會25日聯合舉辦「兩岸自由經濟示範區投資商機與應用研討會」。德勤中國事務部會計師郭心潔鼓勵對上海自貿區有興趣的企業,不用坐等政策公布,應積極向自貿區管理部門提出需求。她透露上海市政府已在收集市場商情,做為縮短負面清單依據,她認為對產業而言現在是提出放寬很好的時間點。

郭心潔預估,上海自貿區2014年版的負面清單,將在明年6、7月公布,清單可望縮短,有進一步開放空間。

郭心潔說,上海自貿區的政策雖然由上而下,但目前披露的政策都是框架,上海市政府正在等民間反映需要。上海自貿區政策框架落實,其實必須透過由下而上模式;她強調現在有意進駐的廠商可以向上海市政府反映問題,若不能立即開放,也會研究後續的開放時間表。

對於台商應如何善用上海自貿區與台灣示範區對接優勢,郭心潔提出了模式,強調母公司在台灣、工廠在大陸,透過海外接單公司經營的台商,可透過在上海自貿區內設立主體公司,同時在台灣示範區內設立前店後廠據點,來進行交易重組。

透過這個模式,上海自貿區內的主體公司成為外貿主軸,在交易流與物流上向境外對接,成為境內工廠外銷的中介;同時也透過主體公司向銀行申請境外人民幣融資,再將資金導回境內工廠,利用上海自貿區融資優勢,完善資金周轉。

而在大陸的工廠與主體公司,則將股利分配予母公司,對台灣示範區內的前店後廠進行再投資;如此該股利收入則適用台商回台相關稅負優惠,可免併入台灣營所稅計算。

交易重組後的優勢在於,原來台商的境外接單公司多半設立於免稅天堂,缺少商業實質,在自貿區設立公司可解決這個問題。此外,原本大陸工廠融資成本高,且借入外債手續繁瑣,同時向境外公司支付商標和技術特許使用費等費用、境外收付都要受外匯管制影響,透過自貿區的主體公司也因「一線放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