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官方一系列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政策逐漸收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日前在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上表示,截至9月底,全國融資平台數量較2023年3月末下降71%,等於兩年半內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已驟減7成,金融風險同步降溫。
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是由地方政府、官方事業單位通過財政撥款或提供土地等方式設立,旨在為地方重要項目提供投融資服務,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但也因規範不完善,出現過度舉債、地方隱性債務快速膨脹等風險,成為金融系統的未爆彈。大陸官方早已關注到地方債風險問題,2015年的新預算法中,就提出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的規定,但去化效果有限。隨著官方持續推出多項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政策,也加速地方融資平台退場步伐。
第一財經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2023年7月要求制定化債方案,同年大陸財政部安排了超過人民幣(下同)2.2兆元地方政府債券額度,以支持地方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帳款。2024年11月官方推出新一輪化債方案,核心內容是在2024年至2028年,共計發行10兆元政府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官方統計,目前實際發債規模已經超過5兆元,隱性債務置換進度已過半。
報導引述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表示,本次官方新推的化債政策,除了著重化解存量隱性債務,也極力避免新增隱性債務,防止「一邊化債、一邊新增」。因此出清隱性債務大宗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勢在必行。
溫來成表示,官方除了持續加大封堵地方債的「後門」,也加大依法舉債「前門」。近年著重優化中央與地方債務結構,如近兩年發行了超長期特別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