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終於結束停擺,台美關稅談判結果呼之欲出,產業界有望放下懸在心上的大石,至少有個更穩定的經商環境。不過對於談判,目前包括主要內容與條件、打造類似科學園區產業聚落的「台灣模式」等籌碼狀況並不清晰,外人霧裡看花,但可以從日前已經達成協議、發表聯合說明文件的韓美協議,來探究台美完成關稅談判之後的可能狀況。
韓美日前發表聯合說明與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後者為韓國與美國商務部簽署,規範韓國向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這筆金額裡,多數人關注的2,000億美元,韓美將設立委員會討論投資項目,韓方以每年上限200億美元方式進行投資;1,500億美元部分,則由韓國企業主導與美國合作造船產業。
目前不少國家與美國的談判的重點,已脫離傳統貿易壁壘、產品開不開放、市場准入等範圍,日韓等國家已承諾龐大的對美投資來換取對等關稅條件,包括台灣在內現今也主要在磋商「台灣模式」亦是以類似概念與美國商務部進行討論。普遍共識均為最終雙邊達成協議,文本將送至國會審議。但目前多方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已演變為既跟貿易代表署磋商破除貿易壁壘、擴大市場開放等面向,同時也和商務部磋商投資美國產業與強化供應鏈的相關事宜。
包括台灣在內多國提出的赴美投資一事,很大一部分均為企業投資、政府提供金融信貸擔保。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基於企業投資意願等,赴美投資、「台灣模式」等籌碼雖整體上屬於關稅談判的,但後續很可能是不需要經過國會程序。
作為最新一批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韓國簽訂協議的方式有相當參考價值,也很可能後續被美國官員作為與其他國家簽協議的主要方式。以韓國政府說法,因為與美國商務部所簽署的是「MOU」,不需要經過國會審批,理所當然,韓國在野勢力正針對該議題反彈。當前韓方各界也在討論究竟應獲得國會批准更妥當?還是應該避免夜長夢多、美國又有突發舉動等風險?
尤其台灣國會朝小野大的格局更為特殊,儘管千辛萬苦達成關稅談判,進國會後肯定還會有過於熱烈的討論。我方談判團隊對於和美國達成協議的方式、後續是否進國會等,恐都要有先一步的部署與思考。
值得關注的還有利潤分配機制,台灣建立產業聚落模式,與韓國1,500億美元合作造船較可以類比。根據該MOU,韓美造船合作同樣獲得美國提供土地、水電能源等供應優惠,以助力美國造船再次偉大,與台美「台灣模式」所爭取的方向有類似之處。尤其該領域,美方承諾所有利潤都歸韓國所有。
相對比,「台灣模式」屬企業自主赴美投資設廠,乍看理所當然利潤也該歸企業所有。但與韓國還有2,000億美元現金投資方案,將在初期與美國五五分、本息回收後美韓九一分。鑑於美國政府在「台灣模式」下也要付出土地、能源等優惠的投入,會否在找其他領域與台灣分潤、收取費用也值得注意。
還需要看到,在一公布韓美聯合說明後,韓國總統李在明就馬上與韓國各大財閥掌門人、高管共同會面,對他們強調不應因為對外投資而忽略在韓國投資、擴大就業。上述企業也都很有默契,當場宣布數以百兆韓元計的半導體、機器人、汽車等大型投資項目。同時也藉由這些宣示,強調先進、研發項目根留韓國,美國等海外更多為擴張產能的方針。
考量到當前社會對於「台灣模式」仍有不少掏空台灣、產能與勞動力外流等質疑聲,台灣政府在相關規劃上也應該有所準備,宣布達成台美協議時,能否有台灣大型科技投資項目宣布以穩軍心,或是搭配其他政策作為組合技相當重要。達成台美協議不是重點,達成之後的社會觀感、國會戰場恐怕才是真正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