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多個省份近期上調最低工資標準,漲幅普遍達1成以上,反映官方在經濟成長動能放緩與消費信心不足情況下,試圖透過調高基本薪資,提振內需與民眾購買力。
界面新聞報導,據大陸人社部最新「全國最低工資標準情況」,全國31個省份的第一檔最低平均月薪,已突破人民幣(下同)2,000元。與去年7月相比,至少有20個省市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除北京與上海外,其餘地區的漲幅多介於8%至15%之間,明顯高於GDP增幅。
其中,內蒙古調幅最大,「第一檔」月薪增長14.65%,「第二檔」增幅15.18%,「第三檔」更達15.68%。此外,貴州、安徽、福建、重慶、四川、青海及廣西等地的調幅,均逾10%。
大陸最低工資標準的第一檔至第四檔,代表從經濟最發達、生活成本最高地區,到最不發達、成本最低地區的分級標準,用以反映各地經濟差異,並平衡勞工保障與企業負擔。
蘇商銀行特約分析師付一夫指出,最低工資標準是全體居民生活保障的底線,「調高最低工資能強化低收入族群的物質保障,提升獲得感與消費能力,進而釋放內需潛力。」
此外,部分省份仍有新方案待執行。江西9月公布,部分區域標準將由2,000元調高至2,240元,自2025年12月起實施;西藏自今年11月起,最低工資標準由2,100元上調至2,360元,非全日制時薪由20元調至23元。
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指出,最低工資雖屬政策性基準,但其調整效應「牽一髮動全身」,不僅能改善低薪族群的處境,也能向企業釋出上調薪資的政策導向。「當低收入與中等收入族群可支配所得提升,內需擴張與消費信心也會隨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