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28社論

從企業角度談外匯市場發展方向

image
今年台灣匯市的不穩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圖/本報資料照片

影響今年台灣經濟表現最重要的變數,概括的說,是美國政府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而影響台灣企業業績表現最直接的因素,毫無疑問的,就是來自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的衝擊。前者結果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後者則已扎扎實實痛擊過台灣公司財報表現。值此出口旺季的尾聲,企業得開始為全年的績效表現打算盤的時候,對於匯率的變化程度、影響因素、避險安排,乃至跳脫「美元核心」角度,重新思考外匯資產的配置,實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坦言之,今年台灣匯市的不穩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一來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始終不如預期,二來美國一年兩度的匯率報告擺在那裡,讓台灣央行不敢輕舉妄動。以關稅談判來說,去年對美高達739億美元的鉅額順差,讓人抓到把柄,認為台灣藉著偏低匯價「創匯」,推演出新台幣應該有相當幅度的升值空間,此情況今年看來沒有明顯改善,順差持續成為台美經貿談判的負面因素,而匯率報告劃下的三道紅線,將使央行對匯市干預極為謹慎。

 於是匯市出現了「升值為大勢所趨、走勢由市場決定」的新預期心理,勇於嘗試的國際游資,讓5月底新台幣匯率,出現兩天升幅達1元的罕見場景,熱錢大賺一筆,代價是企業半年報獲利受匯損嚴重侵蝕、海外投資部位龐大的壽險公司大幅虧損。

 企業在吃大虧之餘,開始思考趨吉避凶的方法,愈來愈多的公司認識到了匯率避險的重要性。畢竟一年還沒過去,新台幣可以從亞洲最強貨幣淪為亞洲最弱貨幣,廠商不再視避險為無謂的成本負擔,也不再迷信監理機關就可以搞定市場,願意採取避險的對策。

 政府部門發現了這一點,提出設計匯率套餐的構想,並計劃北中南舉辦匯率避險說明會,就美元資產、現金流量避險、功能性貨幣等企業切身問題,提出說明。方向雖正確,但重要的是不要流於形式,務實的安排適合企業的避險方案,且重點應放在占比高達98%的中小企業上,他們缺乏外匯專業知識,沒有匯率風險意識,是國際危機下最弱勢的一群。

 要處理這樣的問題,或可複製信用保證機制的模式。透過提供購買外匯避險商品的補貼,以此誘因來讓企業養成避險的習慣,而具體執行要由各商業銀行擔綱,手把手的提出合適的方案。方案的結構也不應過於複雜,簡單好懂並有選擇性,才能在推動的初期就收到良好的效果。

 回過頭來說,避險畢竟是門純技術活,之所以產生避險的需求,在於長期以來,台灣出口企業收取到外匯最重要的幣別美元,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它因美國貨幣政策有貶值的壓力,也因美國國債規模日趨龐大、國際上降低持有美元資產部位或減少使用美元的風潮,弱化了其作為世界最重要貨幣的地位。換言之,除了構思避險的具體作法,出口廠商持有的本外幣資產配置與形式,也同樣要好好想一想。

 此時發展中的亞資中心,給了我們新的期待。截至目前為止,觀察各金融機構的亞資中心發展計畫,多數偏向配合法規的鬆綁,擴大新種投資商品的設計與引入,並有志一同的把目標客群,擺在家族辦公室和高資產族群上。

 但台灣中小企業有一大特色是,企業主同時兼有個人與企業理財的需求,他既要煩惱財富如何傳承,也要面對匯率避險和資產重新配置的問題,外商銀行對台商的產品設計,很重視如何滿足此一現象,作為後起之秀的台灣金融業者,尤其在台商開始認真思考外匯問題的此刻,應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