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正從高齡邁向超高齡社會,科技如何與醫療共創銀髮數位新服務,經濟部產發署主祕陳國軒、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與台大醫院遠距中心主任何奕倫、資策會數轉院主任蔡明宏於2025數位賦能論壇高峰對談中,聚焦需求驅動、從痛點出發的端到端解決方案,來推進健康樂活的願景。
成功應用實例中,何奕倫以台大醫院遠距照護平台攜手中華電信推出智慧語音急診預測系統為例,透過把聲音轉換為診療上的重要工具,除達到提升急診通報精準度,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降低死亡風險外,更能減輕個案管理師與護理人員負擔,讓人力聚焦處理高風險或急症個案,同時亦可支援雲端病房管理、在宅醫療與門診抗生素治療(OPAT)等場景的風險預測與早期介入。
針對預防與精準健康照護,台灣市面上早有許多量測設備,陳國軒及蔡明宏皆直指,各項裝置缺乏串聯及標準化,使得數據無法有效整合利用是一大挑戰。為此數轉院正積極與開源社群合作,推動國際標準HL7 FHIR,推動長照實作計畫,定義標準化的數據格式與交換協議,建立統一的數據交換基礎建設。
蔡明宏更呼籲,台灣應扭轉過去以ODM為主的供給導向思維、從「需求」出發,設計更貼近使用者的產品與服務。陳國軒則表示,產發署亦鼓勵業者組隊、跨領域整合開發「以人為本」的裝置與端到端的整體性解決方案,走入第一線照護現場、從使用情境出發設計智慧輔具與服務,降低操作門檻,同時將健康量測與服務延伸至高齡者在宅之外的日常場域,進一步結合在地生活需求與產業合作。
鄭仁傑亦提出從需求驅動「夠用、安好」的解決方案,從使用者痛點出發的服務設計,經系統整合連結使用者端到供應端,透過完整整合偏長的服務生態鏈,找出可行的獲利模式,再與業者持續推向市場,以確保方案能持續運作與擴展。
鄭仁傑以工研院推動健康樂活的成功老化願景,提出科技能在其中帶來的重要支撐,如透過外骨骼輔具或輔助機器人在老化行動照護上的支援,發展非接觸式腦機介面、腦科學+AI等新興應用,及結合藝術療癒、互動技術等樂活科技來預防、維持與恢復認知功能,同時促進社會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