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15魏喬怡/台北報導

填補理賠空窗期 預開型保險金信託當解方

image
預開型保險金信託好處
保險金信託統計資料

 激活保險金信託,信託公會出招。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指出,現在雖已有保險金信託,但在保險金理賠前其實還沒有生效,因為沒有信託財產交付,簽了約也沒法馬上發揮功能,信託公會正推動「預開型保險金信託」,就是搭配一筆金錢信託,在保單理賠前先管理運用,可設定存或投資基金、債券,累積更多資金,未來連同保險金一起管理,讓想照顧的對象,照顧更完整。

 據信託公會統計,近三年保險金信託規模逐年成長,已從2022年的5.53億元成長至2024年的7.8億元。呂蕙容表示,「保險金信託」可透過專業管理確保理賠金專款專用,用於照顧配偶、子女等特定對象,避免一次領取後因缺乏理財能力而迅速耗盡。但目前保險金信託僅能先行簽約但信託功能尚未生效,須待「理賠金」實際進入信託帳戶後才啟動運作,往往需經過十多年甚至二十年才才能啟動,難以即時發揮信託的功能。

 呂蕙容指出,可借鏡「信託2.0」中安養信託的「預開型」概念,讓民眾提前規劃信託內容。

 「保險金信託」結合「預開型」設計,民眾可先以小額資金成立信託帳戶,提前建置信託架構,在保險事故發生理賠前,信託資金可採取低度保本型管理(如定存),或進行小規模投資(單筆或定期定額),達到資產提早累積的效果。

 等到理賠金進入信託帳戶後,保險理賠金自動流入信託帳戶,即可迅速啟動管理與分配機制,依信託契約執行專款專用,可用於生活、醫療或教育等費用,達照顧自己或欲照顧之特定人的心願更早、更確實落實。

 舉例來說,父母親可辦理一個預開型保險金信託,在契約裡約定可以管理金錢與保險金,讓孩子成為委託人及受益人,當保險理賠事故未發生時,就讓孩子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從小培養投資理財觀,未來加入保險金理賠後就有一桶金可讓孩子當教育基金、創業金等。

 呂蕙容認為,除生活照護外,保險金信託也可以有節稅功效,在現行規定下,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中,若死亡給付之受益人與要保人不同時,若全年合計未達3,740萬元,免計入基本所得額;健康、傷害保險給付、及受益人與要保人同一人的人壽或年金給付,均不列入個人基本所得額,讓保險金能有效發揮保障與財務規畫的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