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14傅沁怡/台北報導

學者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倡經濟創新 反對保護主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名單揭曉,東海大學經濟系教授邱達生指出,今年得獎的兩組人選,雖分居經濟史和理論實證兩大領域,相關理念都是站在傳統經濟學開放市場的立場,反對保護主義,也認為創新必須由下而上才容易成功。

 邱達生表示,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豪伊特(Peter Howitt)提出通過創造性破壞以實現持續增長的經濟理論,給台灣很大的啟示,就是每一世代引領經濟成長的領域一直在變,例如過去的傳產加工到目前的半導體。

 他認為,台灣從這兩位經濟學家得獎,可以得到的啟發是,政府必須更積極引導企業轉型,特別是對於一些落後的產業,必須提供新的發展發現,否則應讓其被市場機制淘汰;至於領先的製程必須持續研發,在供應鏈站穩腳步。

 邱達生特別提及,阿吉翁和豪伊特都反對保護主議及磨擦式貿易壁壘,對應到美國從川普第一任到現在一直強調的保護主義,不排除諾貝爾經濟學家有透過得獎人傳達認同市場開放的另一層含意在內。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則表示,莫基爾(Joel Mokyr)獲獎原因是發現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莫基爾是經濟史「大咖中的大咖」,他獲獎顯示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委員而言,理論實證重要,歷史也不可偏廢。

 林明仁和邱達生都認為,近年經濟環境持續改變,經濟理論也必須把社會議題如女性參與率、科技化造成勞工失業和ESG等考慮在內,這也反映在近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今年重點就是破壞式的創新對經濟的影響。

 兩位學者也提到,經濟創新對於消費者和成功掌握新技術的廠商有利,可讓資源最有效分配,但同時也可能造成技術落後業者的資源被蠶食,在這種時候,政府應配合相關政策如提供研發抵減來獎勵升級和創新,同時輔導落後的廠商轉型,而非採取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