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51014社論

美國對中製船舶徵費 將可再見川普轉彎

image
2025年10月14日起,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中國船東或營運商使用中製船舶進入美國港口的航程,徵收「港口費」。圖/美聯社

 2025年10月14日起,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所有中國船東或營運商使用中製船舶進入美國港口的航程,徵收「港口費」。此舉不僅震撼全球航運業,也再次暴露川普政府對全球供應鏈與制度治理的根本誤解。這是損人不利己的政策。中國也宣布向美船徵收「報復性港口費」做為反制措施。

 具體的數字,來自所有美國港口對中國實體擁有、或營運的船舶徵收港口進港費,每淨噸收取50美元,每年最多五次,並在三年內逐年調漲。此政策源於美國貿易代表署2024年的301調查,該調查認定中國在海運、物流和造船業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同時,對其他國家使用中國製造的船舶,也將徵收每淨噸18美元或每貨櫃120美元的費用(取較高者),並逐年調漲。表面上,這項政策是針對中國造船業的懲罰性措施,實則可能美國港口吞吐量的重挫及各項海事與貿易規範問題。

 根據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2025年上半年,中國船廠在全球新造船訂單中以載重噸DWT計算占有56.2%的市場份額,而其中大型貨櫃船與油輪的比例更高達60%以上。中遠海運(COSCO)、地中海航運(MSC)、馬士基(Maersk)、長榮海運等全球主要航運公司,皆有大量船舶由中國船廠建造。這些船舶不僅技術成熟、交付穩定,且造價具高度競爭力,成為全球航運業的主力艦隊。

 美國港口如洛杉磯、長灘、紐約-新澤西等,每年處理超過1.2億噸貨物,其中約45%由中製船舶運送,若對這些船舶徵收每趟航程費,將直接影響美國港口的吞吐量與物流效率。港口工會雖短期支持此政策,認為有助於本土船廠復興,但美國造船業早已退出商船建造主流,僅剩軍艦與特種船舶領域具備競爭力。川普的政策無法改變這一產業現實,反而可能加劇港口壅塞與進口成本上升。

 根據美國港務局估算,總徵費可能會達125億美元。這筆費用不可能由船東吸收,最終將轉嫁至貨主與消費者。以一個40呎貨櫃為例,平均運費可能上升300至500美元,直接推高進口商品的價格。

 美國零售聯盟警告,若政策實施,2026年消費品通膨可能上升1.2個百分點,對中低收入家庭造成實質壓力。尤其在美國通膨尚未完全回穩下,再次引發通膨及導致消費信心下滑,影響零售業與進口商的營運穩定。川普政府雖宣稱此政策能「保護美國製造」,但事實上,美國製造業的供應鏈高度依賴進口零組件與原物料,航運成本上升將反向壓縮本土製造的利潤空間。

 川普的政策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最惠國待遇」與「非歧視原則」的基本規範。會員國不得以船舶製造地為由,對特定國家的船舶徵收額外費用。若中國或其他受影響國家提出申訴,美國可能面臨貿易爭端程序與報復性裁決。美國若敗訴將削弱其在全球貿易秩序中的制度正當性,也可能影響其他領域的談判籌碼,如半導體出口管制與數位貿易協定。

 此外,國際海事組織(IMO)對船舶互認與港口開放有明確規範。若美國以船舶製造地為徵費依據,將打破既有的技術中立與市場原則,迫使各國重新審視船舶來源與港口政策,導致制度碎裂與規則混亂。這不僅影響航運業,也可能波及航空、物流與跨境電商等相關產業,形成連鎖效應。

 川普對中製船舶徵收航程費的政策,忽略現代供應鏈的互依結構,將美國自身置於制度孤島,削弱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這政策無法改變美國造船業的結構性弱勢,卻可能引發全球航運秩序的動盪與制度信任的崩解。合理判斷全球航運業不會因單一國家的政策而改變結構,但會因制度信任的崩解而尋求替代路徑。最終這會讓川普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然後來個急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