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計畫,將於「台灣週」活動進入一波高潮,集思廣益找出資產管理中心的新對策。此一卓內閣施政以來的代表作,對於提升台灣金融發展乃至推動轉型頗受期待,惟在掌握天時與地利配合的條件外,亞資中心最重要的成功關鍵還在於人和。
台灣長期奉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主力的高科技產業對國內生產毛額(GDP)貢獻甚大,金融業多扮演助攻的角色,或協助企業取得貿易與投資的資金需求,或追著台商的腳步前行設立據點,但隨著美國川普新政的推出,要想保留住科技優勢的難度明顯提升,藉由科技力打造台灣的保護傘,例如矽盾的構想,碰上美國利益至上的原則問題時已不具說服力。
此時推動的亞資中心政策,既有翻轉台灣金融的用意,亦有因應國際變局另覓產業新出路的味道在,要讓金融力追上科技力,把蟄伏已久的另一項台灣優勢釋放出來。
理想的狀況是,善用台灣人民長期累積的豐厚財富,搭配建立具有特色的金融市場,一來可以滿足個人理財和法人資金運用的需求,二來可以改善金融土壤過於貧瘠的現象,三則趁機扭正過度偏向生產事業的產業結構,最重要的第四點,即當台灣科技產業受到來自國際的據點遷移、技術移轉、股權稀釋等壓力時,透過金融防護網的建置,金盾可以成為矽盾之外的另一保護傘。
惟發展台灣成為亞洲區域金融中心的構想,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進行,始終未能克盡其功,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了天時的配合。而當前的情況,一有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出現變化,二有供應鏈移轉後連動引起的資金挪移效益,兩項罕見因素一起匯聚的發展機遇,剛好出現在台灣科技優勢逐步流失的此刻,讓金融發展成為國力厚植的新養分,因此順勢崛起且非做不可。
亞資中心自今年下半年啟動以來,主要聚焦在營造具有台灣特色的金融市場,銀、保、證三大金融次產業也相當捧場,配合法規的鬆綁,陸續推出各式各樣具創意的新商品。就此部分而言,倒不是複製貼上多少國外的新種金融商品,讓產品線變得豐富,發展的初期,有效的把台灣人民和企業的資金導流進來才是重點,換言之,花俏的產品不如對症下藥的商品,具體的說,固定利率型商品應成為亞資中心發展的主力。
從亞資中心的引資對象進一步分析,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民間法人就是保險業者,每年龐大可運用資金中的很大一部分,需承受匯率風險匯到海外投資,原因在於,台灣缺少可供長天期資金配置且報酬穩定的商品。至於個人部分,不論從人口結構高齡化或鮭魚返鄉的資金屬性來看,他們的投資偏好趨向保守,信奉的理財心法,是追求打敗股市大盤或高於定存的報酬,對於風險態度是趨避的,因此同樣適合於低風險的固定利率型產品。
此時政府的功能相當重要,不能鬆綁了法規就認為功德圓滿,還要主動擔任起造市者的角色。舉例來說,最典型的固定利率型商品就是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發展快速的國外市場,多和政府願意主導推動有關,會思考有哪些公共建設可以成為標的,最常見的就是高速公路,旅遊景點、產業園區、倉儲物流等現金流穩定的標的,也可採同樣的方式活化運用。若政府機構只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嚴守萬無一失的傳統收息收費方式,不僅侷限了龐大公共財資產的潛能,也扼殺了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大的空間。
大抵而言,亞資中心的成立有著天時的契合,金融機構全力支持營造了地利之便,但最後成功的關鍵仍在於人的部分,就看政策部門如何運籌帷幄,鬆綁限制的同時也能夠釋放資源,承擔起造市者的角色,把台灣的金融發展推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