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延燒多年,儘管雙邊同意推進貿易協議,但諸多分歧懸而未決。中國大幅減少對美國大豆、高粱等農產品採購,使美國農產業陷入困境,恐面臨450億美元的鉅額虧損,美國農產業期盼政府救濟政策盡快上路。
綜合外媒報導,中美已舉行多輪貿易會談,並預計中美元首「習川會」將於10月底至11月初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登場。美國官員預告下一輪談判將取得重大進展,且將聚焦農產品採購議題,但業者擔憂未減。
美媒Politico引述大豆業者表示,美國農民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且時間緊迫,即使美國官員最終與中方達成協議,也已趕不上今年的收穫季。分析認為,長期來看,美國恢復對中國大豆大規模出口的前景並不樂觀。
截至2025年7月,中國的大豆採購量年減25億美元,且自5月以來未再採購任何美國大豆。若中國買家繼續保持觀望,美國今年對中國的大豆出口額將驟減100億美元。高粱出口情況更嚴峻,今年美國對中國的高粱出口量驟降97%。
川普政府6日預告將推出農業救助計畫,路透引述消息指出,援助規模約100億至150億美元,成為農民收成季節過渡期的補貼,隨後可能會有更多措施。但該計畫由於美國政府持續停擺而被迫推遲。
回顧川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貿易戰,2018年美國對中大豆出口量暴跌約70%,拖累大豆期貨價格降至9年來低點,重挫美國農業,美國政府當時斥資230億美元補貼。
共和黨議員最新估計,此次農民可能需要高達500億美元的經濟支持,但本輪補貼資金的來源仍是未知數。同時,美國尋求開拓市場,向墨西哥、歐盟、日本、印尼等既有市場施壓加大採購,並開發印度、非洲及亞洲等市場。